话年之集市古今:赶大集买年货的魅力(图)

2016-01-19 10:2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罗集市)是一首曲调优美、旋律忧伤的英文歌曲,每次听莎拉·布莱曼的演唱,内心深处,有夏日清风拂过山岗的感觉,山岗上一轮夕阳渐渐落入暮色之中。中外皆有集市,而中国的大集历史似乎更加悠久,集市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业社会的产物。中国的集市,是热闹的交易之所。四面八方的人们汇集而来,购买所需的生活必需品。

  我的家乡汶上寅寺有大集,儿时跟着大伯去赶集,大伯总会给我买炒花生。有时大伯卖掉了鸡蛋或者兔子,会买胡辣汤和烧饼,让我美美地大吃一顿。当然最热闹的要属赶年集,进入腊月,寅寺集上到处都洋溢着年货的气息,鞭炮、春联、年画、花灯、滴滴金、泥老虎、卜卜登……我感兴趣的东西琳琅满目,眼花缭乱。这个时候,年集散发着喜庆、祥和的味道,这就是令人怀念的年味了。

  在青岛生活多年,只把异乡当故乡。对这座城市的一切都迷恋,我赶过李村大集,浮山所大集,沙子口集。青岛的年集带有浓浓的海鲜味道。金钩海米,虾皮,扇贝柱,晒咸鲅鱼,老板鱼干,海兔子,干海带……这些干海货,带着大海的气息,又便于储备和存放,是老青岛人购置的必备年货。

  当年在李村生活时,每到年底,总会到李村大集上看看,逛逛。李村河河滩上,一进了腊月门,就是铺天盖地的春联,红彤彤的福字,摩肩接踵的人潮,成为李村年集的标志。腊月集上除日常消费品如新衣、新帽、布匹、百货、食品等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之外,还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应节年货:烟花爆竹,年画春联,窗花门神,灯笼蜡烛,以及祭神祭祖用的香纸蜡锞、蜡台香炉等。红蜡烛,红对联,红鞭炮,李村大集上成了一片火红的海洋。

  李村大集见证了青岛的岁月沧桑。1897年11月14日,德国人侵占青岛。随后,青岛成为德国人的租借地,李村大集也吸引了德国人光顾,从德国人留下的老照片中可以得知,李村大集有戏台,搭台唱戏,满足赶集人们的娱乐。如今的青岛,是国际化的都市,生活、学习在青岛的外国人,每到春节临近,也经常去赶李村大集,感受中国的年俗和年货的魅力。有的老外,对做花样馒头的馒头榼 子很感兴趣,买几个,作为摆件,或作为礼物,送给亲友。在李村大集上,还能找到纯手工制作的物件,比如彩色丝线绣的鞋垫。这些小东西,在机械化的时代,带着手工的艺术和人性的温度,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下来。

  李村大集还记录了每一代人生活的变化,就交通工具来说,明清时代的人力车、畜力车,清末民初的烧炭汽车,是大集上的西洋景,那是德国人的专利。后来人们骑自行车赶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去赶李村大集,可以乘坐公交车。2016年1月,公交集团还非常暖心地开通李村大集专线车,车上备有编织袋和塑料袋,免费发放。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岁月,小商小贩赶李村大集,骑着摩托车、机动三轮车。进入新世纪之后,李村大集上二手车买卖非常红火。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李村大集上的年货,有的与时俱进,有的相对不变。据说,李村大集要搬迁到重庆路上,此举可缓解李村拥挤的交通压力。期待搬迁之后的李村大集,焕发出新的活力。

  上世纪初,青岛地区有9个闻名的大集市,即李村集、流亭集、华阴集、浮山所集、沧口集、韩家庄集、肖家庄集、红石崖集、薛家岛集。其中,浮山所集的规模仅次于李村集。在浮山所年集上,可以感受传统年货的强大生命力。在土产杂品市,勾起旧时春节的记忆。春节前除尘用的鸡毛掸子,打扫卫生的扫把,用高粱穗子做的,绑扎得结结实实。用秸秆做的盖垫,用它来安放包好的水饺,是垫;也可放在锅口上,作为盖用。这家什不知用了几千年,一直传递下来,在大都市里人家中,延续着用,给生活在远离土地和农作物的人们,一种久违的气息。蒸馒头和年糕用的笼屉,放在笼屉里更小巧的“垫”,大概是用芦苇的杆做的。放馒头用的小竹筐,也有草编的篮子。

  在大都市里赶年集,赶大集置办年货,有一种朴素的情感在里面,这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的民俗,也可以说是人们的怀旧。不论买与卖年货,都是对未来美好的希冀。享受欢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向往安稳富足的美好年景,这,就是赶年集的魅力所在。

  附:在您眼中大集上有哪些老物件已经消失?哪些老行当让您留恋?请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与大家一起分享。 柳已青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话年 集市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