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里岔黑猪繁育基地,刚出生的小猪被放在暖箱里。
良乡一村村民们住上了新楼。
莱西姜山镇李家泊村蔬菜基地,李泓滔在查看蔬菜长势。
胶州里岔镇西北角的千年古村良乡一村,地处高密、诸城、胶州、青西新区的交界地带,位置相对偏僻,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最近一栋栋洋楼拔地而起,统一装修的现代化小区格外引人注目,过节走亲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此参观。要问起这一切的源头,一个词,高端农业。
不扭秧歌改跳广场舞 2月20日,新春伊始,又有村民陆续入住村建小区,硬化路面上,随处可见现代化小区设施,村头广场,几位老年人正在练广场舞,村里还专门建成了幼儿园和活动室,没有家长为入园难发愁。“真羡慕他们,65岁老年人拎包就可以入住,而且一分钱不用花。进了楼,大秧歌都不跳了,改跳广场舞了。”诸城来走亲戚的张老太家离这个村只有几公里,在她眼中,良乡一村已经提前“小康”。
“住在里面很滋润,每栋楼都安装了暖气、热水器和电梯,自从住进楼,我的关节炎都好了。”70岁的赵大爷和老伴住了大半辈子的瓦房,没想到有生之年过上了“城里的生活”,在村民们看来,这一切都得益于带头人赵波,这些楼全是他个人出资建的。
养猪是在“养信誉” 赵波是谁?岛城市民熟知的“里岔黑猪”品牌就出自他手。如今,不仅在省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能见到“里岔黑猪”的身影。“它能这么短的时间快速走向全国,就是靠信誉。”身为胶州里岔黑猪繁育基地负责人的赵波说,看起来他们是在养猪,其实是在“养信誉”。
赵波说,养信誉首先是养安全。“养殖我全程盯着,销售店全是直营,超过42小时没卖完的全部撤柜,食品安全上不能有半点马虎。”多年来,“里岔黑”品牌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所以才会一步步走向全国。
赵波的另一个身份是胶州里岔镇良乡一村村主任。上世纪80年代,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胶州一家银行,多年来在银行摸爬滚打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尤其是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一手”。期间,他对出口贸易萌生兴趣,便毅然辞掉了银行工作涉足皮革贸易,因此也掘到了第一桶金。生意好的时候,每年出口额上亿。
有了钱,赵波返乡开办养猪场,他说不是为了赚钱。里岔黑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猪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也疏于保护。眼看这么好的品种即将灭绝,他觉得特别可惜。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里岔人,赵波一直对黑猪有着很深的情感,在政府的帮助下,2007年底,他建起了100多亩的保种场。
“每年国家还会拨一部分款来支持我经营保种场,起初养猪就是了保种,猪养大了也不卖,一般只留给亲朋好友们吃。”赵波回忆,几年之后,存栏量渐渐多起来,“根本就吃不了了,这时候才想到对外出售。”自那之后,黑猪肉开始走出里岔,走到青岛、走到省内,再走向全国。
赵波透露,里岔黑猪肉已经建立从生产培育到成品猪肉一条龙的销售网络,其销售方式是通过目前比较流行的会员制,价格最高卖到80元一斤,是普通猪肉的五六倍。即便这样,常常也供不应求。
里岔黑猪肉如何这般金贵?在赵波看来,首先是猪的品种,它是胶州、青岛乃至山东省的一张特色名牌。“里岔黑猪体型大,比普通猪要多1~2枚胸腰椎骨,是我国惟一、世界第二个有多肋性状的猪种,而且它瘦肉多,更适合现代人的食用习惯。”赵波说。
原生态的养殖方式是另一个砝码,自然交配、自然生长、自由运动,“可以说是用粮食喂出来的猪”。赵波说,目前有些养殖场主要是喂食饲料,一般四个半月甚至更快便可出栏,“这些猪被关笼子里,地面面积不足0.7平米,几乎没法活动”。赵波说,他的养殖场每个隔栏都分为发酵床、运动场和水泥地面三部分,每个隔栏是1500平米左右,里面养猪不超100头。
“饲料都是自己配的,原料就只有玉米、麸皮、大豆、骨粉和盐,一般要超过10个月才会出栏。”虽然他目前有两个养殖场,年出栏量也只有几千头,但“现在基本上是供不应求,一年稳赚几百万”。
情怀真能当饭吃 里岔黑猪只是岛城高端农业发展的个例之一。近年来,岛城高端农业遍地开花,涌现了一大批农业品牌企业。根据青岛市农委的数据,截至2016年1月,全市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00多家、占全省10%。
回归传统,回归自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莱西姜山镇李家泊村的蔬菜基地也尝到了甜头,尤其是今年春节期间,几天的销售量就超过了200万元,“冬季本来产量就低,基地的农产品基本上全卖断货了。”2月21日下午,基地负责人李泓滔介绍说。
李泓滔原是一名房地产商,因地发家,心里却始终对地有另一种情怀。“农民种地都是靠天吃饭,没有品牌,价格卖不上,土地的附加值太低,再者因为滥用农药、化肥,地里长出的粮食、蔬菜吃起来也让人不放心……能不能改变这样现状?肯定可以!祖辈们不是一样能种出粮食,一样能养育一代又一代吗?”2009年,他决定回老家种菜。
当年,他流转了100亩土地,重启他的农民生涯。“就是要回归传统,用最普通的种植模式,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药。”李泓滔种菜用的是农家肥,人工捉虫、人工除草。虽然一开始屡遭挫折,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在不停地摸索,种菜经验越来越丰富,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他的种植方法收到了成效,不仅产量提高,更重要的是“绿色环保”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赔钱转为挣钱,2015年,李泓滔收益达200万元。
乡亲们也同样得到了实惠。土地流转之后的农民每年可以收到固定的租金,还能到李泓滔的农场里打工赚钱。“以前种小麦玉米,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如今不仅每年通过土地流转收租,而且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梦想,在蔬菜基地干一年,能拿到两万多。”70多岁的村民李老汉说。
高端人才回乡促转型 无论赵波还是李泓滔,他们在之前所从事的行业中就已经是佼佼者,有着更灵活的头脑,更丰富的经验,观念也更加先进。但赵波、李泓滔等人都坦言,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引进高端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赵波为例,他已经组建了自己的专家团队,这些专家中有的在国内有名。赵波介绍,在起初建立养殖场时,他曾让普通农户帮着代养母猪,母猪在农户家生小猪,等小猪长到一定重量后再按照固定价格来收购,“不过这种情况下死亡率特别高。”专家团队为此开了两次会最后认定,因为代养的农户家庭条件不同,一旦有猪带有病菌,集中之后就会出现交叉感染,随后,他决定全部改为自己饲养。
不仅如此,赵波招聘的技术员当中有多人是来自青岛农大、山东农大的优秀毕业生,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在平时的饲养中提供了很多技术支持。
“什么才算是现代化的农村、现代农业?普通的农民住进了楼房、用上了电灯电话,可如果观念不改变的话,那他们还是最普通的农民。”采访中,赵波也表示,高端人才回乡,改变了很多传统的老观念,而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
现代农业的青岛样本 近年来,岛城一直在大胆探索现代农业示范的路子,形成了现代农业的“青岛样本”,其中西海岸成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据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负责人王强介绍,作为西海岸新区九大功能区之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范围包括张家楼镇、藏南镇、大场镇、海青镇、大村镇、六汪镇、宝山镇、铁山街道和胶河经济区共9个地区,面积约1090平方公里,占据了青西新区的“半壁江山”。自组建后园区的发展势头突飞猛进,这两年来,不少现代农业观光园等高端项目陆续进驻,光去年就引进了22个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总投资达33亿元,有些项目的质量和科技水平到达了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2015年接待游客48万人次,园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意向,还致力于打造国际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来园区创业生活。
青岛市农委研究员王军强认为,现代农业是个“潜力股”,在十三五期间肯定会大有可为。目前青岛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国内前列,总体布局不错,现代化农业的“青岛样本”越来越多,一些国有资本和大型企业开始投入现代化农业,引领现代农业更快更好发展,例如联想集团投资西海岸的蓝莓就有利于壮大品牌。
在青岛市委党校程国有教授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绿色、无公害等高品质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欢迎,新型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趋势,高端人才向现代农业流动也是未来方向,他同时提醒,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不要随波逐流,不同地区也要结合市场和自身条件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文/图 记者 徐新东 刘鑫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