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见贤思齐——卫礼贤和他的礼贤书院

2016-03-01 10:1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俯瞰太平波浪,矗立华夏新邦,礼贤礼贤声名扬。

  源远流长感前代,惠我万千少壮,任重道远年富力又强。

  播我学校誉,增我国家光。”

  配上悠扬律动的曲谱,它的名字叫《礼贤校歌》。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追忆,有时候,一首老歌就可以将我们带回到过去,重温一段似水年华。这段流淌的旋律,就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礼贤中学的岁月之门。

  学校建校可以追溯到1900年,而卫礼贤与青岛的故事则开始得更早,1899年5月,德国人理查德·威廉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青岛,由于被古老的中国文化征服,他翻译《易经》,崇拜孔子,因此更愿意“通过在学校和医院的工作来影响别人”(《中国心灵》)。于是,1900年,租借胶州街(今胶州路)民房,理查德和新婚妻子改名为卫礼贤和卫美懿以后,开办了一所新式学堂。第二年,由于学生增加至21人,所以又建了讲堂、宿舍各一处。1901年6月20日,礼贤书院开学,学制为七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书院提出的办学方针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03年,礼贤书院正式移至小鲍岛东山(今上海路),有讲堂、宿舍数十间,招收学生近70人,增设德文高级班,其余按清政府钦定高等学堂课程授课。卫礼贤自编《德华课本》《德华教科书》《德华单字、语法、翻译》和《德文入门》教材,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中学德语教材。

  有了同善会做资金后盾,礼贤中学师资水平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书院内,数理化教学实验室一应俱全,甚至实验仪器、动植物标本、地球仪都从德国本土引进。校内藏书楼藏有国学典籍及外文图书共约三万册,更难能可贵的是,图书能供全体教职员和学生借阅,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图书馆之一。书院更是名师荟萃,1900年到1914年期间,先后在礼贤书院任教的国学教师中有前清进士2人、举人5人(其中即墨籍举人张显超、黄泽萼、张绍价三位在校并称“即墨三举人”)、贡生2人,并一度由劳乃宣任校长。要知道,劳乃宣不仅是学者,还在清朝任过学部副大臣(相当于教育部副部长)兼京师大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校长),这样级别的校长在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名师出高徒。1907年,第一届毕业生谭玉峰即被选为“优贡”代表,而这一荣誉一般只有山东高等学堂正斋(相当于本科)优秀毕业生才能获得,因此校声大震。之后,学校英才辈出,素有“院士摇篮”之称的礼贤为国家培养了“两弹一星”功勋王大珩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一代学者王献唐、周叔弢 、孙方锡等人也出自这里。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有这么一个地方,本是初次相逢,却让你觉得是久别多年的故土,一次短暂的邂逅,便再也无法相忘”。对卫礼贤来说是如此,他曾经说过,“‘在中国,百年光阴亦不过弹指一瞬’,这是旧时代远东殖民者的信条,这种态度现在早已过时。像每一个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许久的人一样,我学会了爱这个国家,爱它的人民”。

  而对于学于斯,长于斯的青岛人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在白果树园里,在礼门义路上,将纯朴的童真寄存于此,几年后再来回味,依旧散发着稚真的气息。

  来到青岛九中,在与学校党委副书记侯芸聊天中发现,作为九中毕业生,侯芸的爷爷、父亲、丈夫也都毕业于九中,而她在九中毕业考上大学后,又回到母校任教,在她看来,这不足为奇,“我们学校这样的例子有好多,一家两代、三代人都在九中读书”。侯芸所言不虚,雷惠芝也是如此,初高中6年都在九中度过,大学毕业后来学校教书,“从13岁到54岁,除了大学期间,我都是在九中度过的,女儿也是九中毕业”。几十年的时光,懵懂、青春、爱情、事业、家庭,全都付诸给“一见钟情”的中学,这种精神,来自卫礼贤信念的延续,来自百年老校树立的独特校风。

  时光正在打磨年华,但时光不曾老去。走在九中雅致的校园,步步为景;步入礼贤楼内的校史馆,往事一幕幕。获悉学校即将搬迁,礼贤中学将再次发生变化,不过,不管怎样迁移,相信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会被涌动的潮流所湮没。 张文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人文青岛 卫礼贤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