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 入伍前她们素不相识,同年入伍后同拜一位高工为师,同年读研究生,平日里搭班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在部队中写下了一段“军旅传奇”。
高材生登舰遇尴尬 “姐姐”许斌1975年7月出生,来自山东青岛,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1998年7月12日,许斌怀揣本科毕业证来到海军北海舰队某修理厂报到。“妹妹”张春艳来自吉林梨树县,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得国家俄语六级证书。第一次上舰,她俩跟着老师傅后面,那高兴劲别提了,然而面对某型装备的“剖膛开肚”,蜘蛛网似的线路和看不懂的设备、数据和波形图,她俩傻眼了,不知从哪下手,只好站在老师傅边上,也不知帮什么忙好,堂堂的院校高材生就这么红着脸傻傻地站着,直到陪老师傅把装备修完才匆匆下舰。现实让她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岗位现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
3个月修成“大拿” 知耻而后勇。她们决定一起拜从事专业30多年的老高工郝长虹为师。为弄清装备的“五脏六腑”,她俩放弃所有休息时间对装备进行 “肢解”,一点点消化。3个月时间,几十本专业书被她俩翻烂了,市区所有书店和图书馆的专业书被她俩研读了个遍;单位的几十套样机,成千上万的精密元器件,被她俩研装了不知多少回。深厚的理论加上反复的实做,她们很快成了能够独立完成5种型号100余台装备修理的技术“大拿”。
一次,在某部组织实弹射击演习前,某型装备出现故障,影响直升机着舰。许斌和张春艳接到“求助”电话后,提起工具包,登上抢修车,直奔码头。在舰艇舱室内,她俩一个查图纸,一个打开示波器,迅速对可能出现故障的主体仪器、转换箱、电源供电机等逐级检测。时间一秒一秒过去,离出发的时间越来越近,领导和官兵焦急等待着,整个舱室异常紧张,经过她俩的努力,终于在舰艇出发前,把短路故障电流冲击导致的损坏元件找了出来。面对官兵的振臂欢呼,她们备感维修工作的责任重要。
携手进步创佳绩 爬五更、起半夜,披星戴月,随时准备出航保障,这样的任务对她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18年来,她们先后参加了“中俄联演”、“多国海军活动”、“舰艇编队出访”、“实弹演练”等重大任务,为数百艘舰船的各型装备系统进行了维修和临抢修任务。
因为常年奔波在维修一线,她们被舰艇的官兵们亲切地称为 “碧波上的姊妹花”。随着新装备列装,人才短缺成为影响和制约新装备保障力建设的瓶颈,于是她俩不断给自己加钢淬火,商量着读研究生深造。
2002年9月,她俩以优异成绩分别考取了南京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读研期间,她俩虽然相隔千里,却从未间断过沟通,经常探讨专业难题。在校期间,她们合作完成了“海军某型装备测试维修中心”的船用陀螺、加速度计测试系统的改造,以及“某型装备备件板”的研仿。2005年毕业时,许斌婉拒导师的挽留,张春艳谢绝科研院所的商调,两人同时回到原单位,一头扎进了维修领域里,继续从事装备技术保障。
追梦路上肩并肩手拉手,许斌、张春艳共同进步,分别走上了一、二车间工程师岗位。她俩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精心编写了80余部某型装备舰员级维修卡、100余篇 《某型装备维修案例汇编》,解决了困扰部队多年的维修保障难题;她们通力合作,研仿某型装备系统的电路板20余种、80多块,为国家和部队节省经费几千万元;她俩齐心合力,用3年时间,将引外仅8页的某型装备的使用指南翻译扩编,完成了40多万字的 《某型系统原理及维修使用》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通讯员 王庆厚 来永雷 江海永 记者 于顺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