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个双山村”的后一句是“双山村有个双山张”。如果说,双山村不平凡,那“双山张”也绝对不简单。这里是双山张氏的发源地。600多年,双山张氏人才辈出。除了上篇提到的明代三朝重臣张梦鲤 、中共莱阳县委第一任书记李伯颜等重要人物,还有几个人并不为人所知,被明弘治皇帝降旨旌表的“义民”张雄、早期同盟会会员张是元、张学良的启蒙老师张咸明等,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最后来了个“簸箕张” 要说“双山张”,不得不先说说这个大家族的始祖张海山。他是干什么的呢?看看这句话就明白了:“早年双山村里住的人家,先来昌和杨,后来马和梁,最后来了个簸箕(bòji)张。”双山张氏丝毫没有隐瞒始祖的职业——修理用来清除垃圾的簸箕的。
关于张海山是如何到双山村的,《双山张氏六百年》一书中有多种记载,这里我们选取一种,增添些趣味性。
张海山是青州府乐安县(今广饶县)碑次口村一名修簸箕的匠人,儿子清甫三岁那年,妻子病故,为了照顾孩子他又娶了个媳妇,没想到却把儿子推入火坑。为了养家糊口,张海山平日都要出门修簸箕,留下后妻和儿子,后妻要么打骂他,要么不给他饭吃,有一天竟然在碗中放了一根断针,晚上儿子一直喊肚子疼,张海山给他揉肚子时揉出了断针。生活本来就难以维持,后妻又如此陷害孩子,张海山决定带着孩子外出谋生。
可去哪里呢?一天,张海山太过劳累靠在一棵树上睡着了,梦中出现一个白胡子老头:“向东而行,到白茫茫之地安家,可大富大贵。”
张海山带着儿子一路东行,直到走到一个小山村,抬头一看,四周白色的芦苇穗子上笼罩着白色晨雾,白茫茫一片,一问知此村名叫双山村。张海山心里琢磨,难道这就是白胡子老头说的安家之地?此时已到傍晚,他先找了个地方过夜。这是个独立小院,三间房子,宽敞明亮,却因许久没人居住有些荒凉。房东很好心,告诉他:“这里经常闹鬼,在这住过的人第二天就会变成白骨。”张海山从不信什么妖魔鬼怪。但据说,半夜他听见屋内传来说话声:“有人来了。”“这是贵人,不得无礼!”
第二天,张海山父子俩平安无事,一直担心他们的房东也觉得奇怪,就这样又安稳过了十几天还是一切正常。张海山便决定就在这里安家了。由于他为人诚恳,修簸箕的手艺又好,再加上他不怕妖魔鬼怪的正气,很快就有了名气,站稳了脚跟。张海山被当地人称为“簸箕张”。
自从张海山定居双山村后,人丁逐渐兴旺。而如今的双山村里有1000多户居民,其中80%都是张氏后人。
其实,张海山并不是他的真名,他的名讳早已失传。子孙为了祭祀先人,为他取字“海山”,意味着始祖的恩德,比海深,比山高。
五世祖张雄捐粮424800斤 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山东大旱 ,饿殍遍野。有一个人,开仓赈粮,捐粮三千石,救活灾民无数。明弘治皇帝特降旨旌表他为“义民”。此人便是双山张氏的五世祖张雄。张雄为莱阳(当时双山村属于莱阳管辖)县巨富,拥有良田数万亩。
三千石是多少?双山村的张庆等人计算过,明代一石为120斤,当时一斤比现在的市斤重,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41.6斤。这样算下来,三千石粮食就是424800斤。
当时,张雄捐的粮食从双山村一直运到莱阳、潍坊、济南、德州等地。史书上记载,人们为了表彰和感谢他捐粮赈灾,在莱阳和附近各县的神庙、寺院、殿宇的柱子上,都题词赞颂。从莱阳到德州,沿路都看见在墙上和山坡上,写着斗大的字,感谢张雄救命之恩。
张雄捐粮赈灾最终轰动了京城。明弘治皇帝传旨召他进京。在午门外候旨时,太监进殿禀报:“是一土老农。”弘治皇帝说:“救人活命乃大义之举,就封他为义民吧,其子孙亦可称相。”之后,张家门前大街被命名为“义民街”,还按圣旨,在双山村修建了第一座牌坊“义民张雄坊”。
但弘治皇帝有一点没有交代清楚,“亦可称相”究竟是张雄的子孙可以起名叫张卿、张相,还是可以让他的子孙当官的意思呢。这帝王的心思真是让人难以琢磨。有人便劝张雄,何不借此机会为子孙谋个官职?张雄说了,捐粮是为了救人活命,不是为了谋官。不管弘治皇帝此话究竟何意,三代后,双山张氏第九世张梦鲤成为大理寺卿(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其后双山张氏“累世簪缨”,连续有五代人参加科考,六人考中进士,或在京城任职、或在州县为官、或镇守边疆。现在想来 ,不知是应了白胡子老头的预言,还是弘治皇帝的话。
张是元:孙中山资助他开煤站 在同盟会会员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有点陌生,这就是双山张氏十七世祖张是元。他东渡日本,因古文功底深厚,在当地多所学校被聘为兼职教员,就是在这里结识了孙中山,并参加了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创建的同盟会,成为早期同盟会会员之一。
在日本待了14年,辛亥革命前后回国,参加过一些活动,但他本人对从政没有兴趣,便在孙中山的资助下,在青岛开了一家煤站。只可惜他从商经验不足,经营问题再加上商界竞争,没多久便破产关门。此后,便回到双山村做了隐者。
军阀混战的年代,哪里还能有真正的太平。1926年,一股土匪要来抢劫双山村。消息传来 ,村民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张是元出来导演了一场“空城计”。
“从今日起,全村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如既往,照常生活,照常到田间劳动,千万不能让田地荒芜,而且每天还得找两三个孩子到村中击鼓玩耍。如果有人问,就说,我们这是准备迎接北伐军,这几天就到。唯有此办法,才能保全村平安。”
村民虽然不大明白,但大家都相信这位名门望族的大人物,于是一切按计划顺利进行。土匪心里就打怵了:老人下棋聊天、年轻人田间劳作,没有一点害怕的意思,或者真的是如消息所说,北伐军要来了。虽然也有疑惑,但土匪可不敢拿生命冒险,绕过双山村走了。
张咸明:张学良的启蒙老师 到了双山张氏二十一世张咸明,此人从小顽皮高傲,老师拿他没办法,用锥子往书本上一扎,“凡是被锥子扎透的地方,到晚上都得背下来”。结果他真的做到了。
他看到同村秀才把书一本本摊开,觉得好奇:“你在干什么?”秀才说:“到了伏天就得把书晒晒,不然书会被虫子咬坏的。”张咸明想了想也决定回去晒书,可等秀才过去一看,没看到一本书 ,只看到张咸明袒胸露肚睡得正香。“书呢?”他用手指指肚子:“这不正晒着嘛。”
张咸明的聪明 、才气就表现出来了,他给别人写对联,甚至给老师改对联,都改得让人心悦诚服。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他去了东北给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当启蒙老师。开学第一天,张作霖也去旁听,这一课的内容是“人之初”,就这三个字,张咸明讲了三天都没讲完。张作霖心里甚是满意,每天都以高规格酒席招待。
后来有一天,张作霖拿了个好东西给他,打开里一层外一层的包装一看,竟然是个地瓜!张咸明看后很不屑:“原来是我们老家用来喂猪的地瓜。”便顺手扔掉了。这事可惹怒了张作霖,要知道,地瓜在东北是稀罕物,并不容易吃到。这件事影响到二人感情,没多久,张咸明便辞职回了双山村。恃才傲物,让他丢了一份好工作。回到老家后,他每天蓬头垢面、衣衫不整,不认识的肯定以为是个乞丐呢。他没事就四处晃荡,有一年大旱,即墨灵山演社戏祭天求雨,他看着戏联写得不好竟然伸手就撕扯下来,边撕边骂:“这算什么戏联,丢人。”戏班掌柜气得慌,让他当场写一个想嘲笑嘲笑他。没想到,张咸明不要戏班递过来的楷笔,竟然拿起炊帚洋洋洒洒写了起来。戏班人一打听,原来此人是张学良的老师。
张咸明绝对是双山张氏家族中最有个性的人物。据说,在他回老家后,张作霖给他送来一顶官帽(人称“顶子”),张咸明临终前戴在头上,下了葬。
双山张氏600年人才辈出 除了文中这些人,双山张氏中的杰出人物还有很多:宁死不屈的东北抗联将领张为山、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的张式鲁、为我国冶金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冶金部副部长张益民等等。
双山村是双山张氏的最初发源地,族人们从这里生根繁衍并不断发展,如今,双山张氏成为岛城张氏族群中最为突出的一支。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目前纳入族谱中的双山张氏后代已经增加到了近10万人,分布在全世界各地,除了青岛,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都有他们的族人。
但不管他们身在何处,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到双山张氏始祖墓地祭祖,表达思念和敬祖之情。春节时,总爱在门上贴上各种有关双山的对联如:“守中丞规,席义民业”、“人欢马啸双山乐,桃红柳绿五沽春”、“双峰山下春常在,五沽河畔万象新”、“南临沽水耀明月,北接双峰定乾坤”。
如今,双山张氏族谱已经过六次大修,但这仍然不够,就像书的封面上所注:“一本尚未写完的书”。双山张氏也一样,随着后人的不断扩大,家族还在不断壮大,还有更多精彩的东西等待着双山张氏的后人们去挖掘、去创造。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