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偷偷给贫困生充饭卡"的大数据思维

2016-03-26 14:2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陈广江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启动“暖心饭卡”项目,和其他捐助方式不同的是,该校教育基金会通过数据分析,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该校采取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的方式,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甚至在收到补贴前,没有任何学生知情。(3月25日《新华日报》)

    既不伤害贫困生自尊心,又可以实现“精准扶贫”,如此科学化、人性化的做法赢得网友一片点赞。在资助贫困生上,没有一种方式是完美无缺的,但总有一种是相对最优的。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偷偷”给贫困生充饭卡即是最优选择。

    高校资助贫困生的方式长期饱受诟病。为了公平,高校制定了严格的程序,申请、审核、公示等环节必不可少,“贫困证明”也是硬杠杠,甚至有的还搞出“演讲比穷”的闹剧,让贫困生的尊严无处安放。越贫困越敏感,不少贫困生放弃了申请。而且,若程序不透明,还会有暗箱操作的可能。

    如何才能在公平和尊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必须承认,大数据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通过分析就餐次数和消费金额,基本可以得出这个学生的消费水平。大数据也是“活”的,圈定初步名单后,学校再加以审核,最后评出资助名单,误差进一步缩小。这样,“偷偷”给饭卡充钱,既确保公平又兼顾尊严,还降低管理成本,一举多得。

    当然,即便是大数据方法,也会存在漏洞。比如前期调查工作泄密、后期监督缺位易滋生腐败以及部分学生故意刷数据等。但应看到,既然选择了大数据“精准扶贫”,一定意味着数据已成为“核心机密”,只有少数人掌握,出了问题不难追责。我们也相信,没有哪一个家境富裕的学生会为了这点钱甘愿费九牛二虎之力刷数据。大数据就是“铁笼”,关住了任性的权力,也关住了非分之想。其他高校不妨借鉴一下南京理工的做法,用好大数据。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