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葬,也称绿色安葬,是指通过树葬、花坛葬、海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处理方式,实现土地资源合理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记者调查发现,由于观念难转变、服务跟不上等问题,我省不少地方生态安葬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选生态安葬的仍是少数 “老伴生前一直嘱托我要薄葬,不要铺张浪费,不要大兴墓碑,要生态环保。最后,我和孩子们给他选择了花坛葬。”清明前夕,济南市民楚女士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玉函山安息园内的“玉函追思苑”,将老伴的骨灰埋入园中。
没有豪华的墓地,没有硕大的墓碑,逝者安葬处只有一束美丽的鲜花随风摇曳。与楚女士一样,今年还有29个家庭参加了济南市民政局举行的生态安葬及公祭仪式活动,大家最终选择让亲人回归大地,与鲜花为伴。
“我省最早开展生态安葬的是青岛市,因为青岛一直有海葬传统,而其他城市则是近两三年才开始推行的。”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潘红春告诉记者,虽然大家知道生态安葬节地环保,但由于传统的“入土为安”、“厚葬”等观念,愿意选择生态安葬的人仍是少数。
“在国人心目中,殡葬常被看做是生者对死者最后一次表达情感的机会,很多人觉得如果墓碑面积小、占地少,甚至没有墓碑,就是对逝者的不尊敬和不孝,因此家属多会选择‘厚葬’。”潘红春说,目前全省生态安葬率仅为20%左右,鲁西南一些地区则更低,节地生态安葬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生态安葬要注重个性化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受传统观念影响,担心生态葬墓地环境不好或无法提供祭扫服务,也是公众不愿选择生态安葬的重要原因。
“如果生态安葬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甚至做得更好,那么推广起来会容易一些。”楚女士说,自己最终给老伴选择花坛葬,也是考虑到墓地环境和管理情况。“玉函山安息园是政府经营公墓,不仅园区环境优美,而且在这里进行花坛葬的逝者名单都统一镌刻在园内的花坛葬纪念碑上,方便逝者家属祭扫,寄托哀思。”
据了解,我省内陆城市中,济南市开展生态安葬活动较早,但目前也只有玉函山安息园、山东福寿园和山东金陵文化陵园三处提供生态安葬服务。
在谈到如何更好推广生态安葬时,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伊华也提出了相似看法。“除了通过基层组织大力宣传生态安葬的益处,更要在墓地园区建设和个性化服务上做足功夫。”
伊华说,现在一些生态安葬陵园位置偏僻,相关服务不到位,使公众在认识上形成误区,认为节地生态安葬就是“草率地把逝者的骨灰随便埋一个地方,不留任何痕迹”。她建议,应该从服务群众角度出发,选择方便合适的位置建设生态安葬墓地,及时照料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园内的树木花草,借鉴公园的设计和建造理念,使逝者在以树葬、花坛葬、草坪葬为主体的美好环境中得到安息。
年底每个县市区规划建设一处生态公墓或纪念设施 潘红春认为,推行生态安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在潜移默化间倡导殡葬文明新风。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今年年底,我省要求每个县(市、区)至少规划建设一处具有示范性引导作用的生态公墓或者纪念设施,有条件的设区市至少开展一次骨灰撒海活动,引导鼓励群众参与新型生态文明葬式葬法改革。到“十三五”末,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一处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全面实行节地生态奖补政策,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55%,火化率基本达到100%。目前,已经有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市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对不同的生态安葬类型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
此外,在推行生态殡葬的过程中,我省也在不断创新。今年3月10日,山东省节地生态安葬撒散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启用,这是我省首次尝试“互联网+”生态殡葬管理服务,通过省民政厅网站对外发布节地生态安葬或骨灰撒散信息。群众可进行网上报名参加骨灰撒海活动,安葬或撒散后也可在网上进行祭奠,平台将成为各地开展节地生态安葬或撒散提供统一的信息发布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