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机场日前由桩基施工转入地上主体工程施工,航站区、飞行区等重点工程已全面铺开。作为全国将要首个实现飞机、高铁、地铁零换乘的交通枢纽,新机场综合交通中心也已经完成了土石方开挖的工作,将在月底转入垫层施工。 昨日,记者在新机场使用无人机对施工现场航拍看到,与效果图相比,施工场地的“海星”轮廓已现雏形。
记者 王旭本版摄影 宋新华
探访 无人机升空拍到大“海星” 昨日,记者来到青岛新机场的建设工地看到,各式施工车辆正奔波往返于各个施工区域。机场跑道所在的飞行区正在进行着地面清表、耕植土外运和临时围界安装工作。效果图中组成“海星”的五个指廊所在的航站区也已经围起围挡。整个施工现场内,近十座塔吊高高竖起,还有几座塔吊正在搭建中。
记者操纵无人机从施工现场升空,从空中传回的图像中看到,施工车辆在道路上往来穿梭,施工人员正在工地从事着各种作业,无数桩基布满各个施工区域。随着无人机不断升高,新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和航站楼的基坑进入视野。当无人机上升到百米高空,记者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施工车辆、塔吊已经变得非常渺小。画面完全由围挡围成的五个矩形地块、成放射状组成的一个巨大“海星”图案所占据——青岛新机场的航站楼轮廓已经隐约可见。五个指廊分别向西南、西北、北、东北、东南五个方向放射出去,而南边紧挨着海星的是零换乘综合交通中心的基坑。
据了解,从招标到方案出炉历时一年,新机场航站楼的“海星”方案最终获得通过,该方案采用集中尽端式的航站楼构型,五指廊模式便于乘客候机登机,同时单元式布局陆侧发展模式,为远期发展留有很多空间,同时也便于构建综合换乘的交通枢纽。 “海星”从造型设计到功能定位都体现了青岛的海洋特色,远期“齐”字状的总体布局也蕴含齐鲁文化的底蕴。
进展 新机场进入实质性建设期 青岛新机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吴有胜表示,青岛新机场综合交通中心是新机场的节点性工程,综合交通中心的开工标志着新机场进入实质性建设时期。目前,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已经开始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工作,2018年年底将完成综合验收。
目前,施工现场共有16家施工队伍、6家监理队伍进场,入场施工工人高峰达到1600多人,施工机械500多辆。航站楼正在开展桩基施工和场区土石方开挖施工,其中大厅部分预计于4月底完成,五大指廊部分将于5月底完成。吴有胜告诉记者,“今年新机场航站楼完成70%主体工程,飞行区清表工作和试验段也将完成建设,2019年新机场将建成转场并投入使用。 ”
特色 首个高铁地铁零换乘机场 青岛新机场中心式布局的综合交通中心紧邻航站楼,能够为旅客提供无缝对接的“零换乘”服务。旅客从航站楼通过连廊可以直接到达综合交通中心,在负二层旅客可以换乘济青高铁或者地铁8号线前往青岛市区和其他城市,这也使青岛新机场成为全国首个集高铁、地铁于一体的零换乘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集航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全通型”综合交通枢纽,旅客下飞机后无需出站便能换乘高铁、地铁,享受1小时通达青岛全域、1.5~2小时到达半岛主要城市的“零换乘”服务。
青岛新机场综合交通中心除两层停车楼及负一层的交通换乘大厅,还包括负二层的济青高铁机场站和地铁8号线机场站,同时新机场的“指挥心脏”——一座134米高的指挥塔台也位于此区域内。另外,站前高架将其环抱在中间,并通过连廊与航站楼紧密相连,其建设程序复杂程度可想而知。青建项目经理王宇飞告诉记者:“除了高铁、地铁从机场地下穿过带来的施工难度,站前高架支柱对基坑周围的影响、连廊对航站楼和结构的影响、134米高的指挥塔楼的施工节拍是否一致都是影响综合交通中心施工的难题。 ”
■新闻延伸
节约运营成本新机场用新能源 按照 “2015年开工建设、2016年全面推进、2017年主体攻坚、2018年安装调试、2019年验收转场”的五年总体建设计划,2016年是青岛新机场建设的“全面推进年”。
记者从新机场建设指挥部了解到,光伏发电、地源水源供热、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未来将与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共同为新机场供热、供冷、供电。新机场还将建设能源中心、泛能站、汽车加气站、充电桩等清洁能源项目,并采用基于天然气三联供技术的泛能网清洁供能技术系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运营成本。日前,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与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将合资设立新公司,负责青岛新机场的供油工程及相关业务。
据介绍,经过市机场办、市交通运输委等单位的积极协调,指挥部认真吸取其他新机场的建设经验,积极整合建设资源,与高铁、地铁等建设单位经多次沟通达成意向,最终确定高铁机场站和地铁机场站由机场统一代建,此举在新机场建设史上也算首例,工程代建将有效缩短建设工期,降低施工管理难度,有效提高工程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