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红梅
学区制”的意义不仅限于划定就近入学范围,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均衡发展,学区制更是一种教育管理制度。理想的学区制,应当把教育资源的配置权落实到每个学区,以学区为主体完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初中老师走进小学课堂,小学生走进初中校园,图书馆、游泳馆等教学设施共享……这是青岛市南区实行学区制后的一个新变化。从去年开始,市南区在学区制上动作频繁,如重新划分学区、成立学区理事会等,尝试在改善学校治理结构、解决择校热、初小衔接等民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上做文章。(本报5月6日A12版报道) 多年来,择校热、学区房热一直困扰着学生家长,其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化解择校冲动,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而学区制正是这一方面的积极探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山东省教育厅去年发布指导意见提出,把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学区,以学区为单位实行小学与初中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按照这一意见要求,市南区重构了六大学区,每个学区由一所初中和几所小学组成。
以前,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为了升入一所好的初中,小学生往往要通过激烈的考试竞争择校,课业压力严重超出他们的年龄。而义务教育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之后,初中按照学区划片对口招生,小学生一入学就大致知道了将来要升入的初中,这就大大减轻了小升初“择校热”的竞争压力,也有助于义务教育回归基础教育本真。
既然小学和初中同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就应当对两个学段相对分散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九年义务教育一以贯之、无缝衔接,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成长进步,而学区制正是这样一种深层意义上的全方位对接。以市南区为例,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的原则、以初中招生服务范围为基础划分学区,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打通小学与对口初中之间的教育资源壁垒,学区内的学校可共享设施设备、骨干师资、优质课程、信息网络等,这无疑有助于学区内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也可以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成长进步更连贯。
“学区制”的意义不仅限于划定就近入学范围,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均衡发展,学区制更是一种教育管理制度。理想的学区制,把教育资源的配置权落实到每个学区,以学区为主体完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目前,学区制在国内尚处于试行阶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需要更多像市南区这样的有益探索。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