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柳腔剪纸苇编锣鼓表演等民间艺术传承良好

2016-05-11 14:4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胡维智编制苇帘时,先将备好的芦苇逐一放在扁担上。



荷花。



猫儿戏蝶。



  在城阳,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各自的形式,传承着城阳地域的文明,是地域文化的守望者。所谓民间艺术是指劳动者为满足自身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出的艺术,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常常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城阳的民间艺术有柳腔、剪纸、苇编、锣鼓表演等。本期栏目,记者将带您体验城阳的民间艺术,感受一下传统民俗的魅力。

  柳腔 咸丰年间流传到胶东一带

  杯接田单饮老酒,醉人乡音听柳腔。”著名诗人贺敬之在观赏了即墨柳腔之后即兴写下了诗句。据悉,1959年,青岛市即墨县柳腔剧团应邀进京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获得极大成功,各大媒体报道,一时间,柳腔成了即墨这一地方的小剧种。其实,柳腔做为地方性曲艺,是由明末清初的“肘鼓子”演变发展而成。清咸丰年间“肘鼓子”流传到胶东一带,又糅合了当地的秧歌调和花鼓调。

  记者从城阳区档案局获悉,柳腔最初四胡伴奏时,因为没有乐谱,琴师演奏和演员演唱不能完全协调,他们之间就配合着往上“溜”,因而被人们称为“溜腔”,后来艺人们觉得“溜”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柳”,正式定名为“柳腔”。柳腔的唱词和念白运用地方方言,通俗易懂,朴实亲切,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歇后语和顺口溜儿,运用了比兴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城阳区档案局史志办工作人员介绍,柳腔传入了棘洪滩、上马、河套等地后,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涌现出一大批当时群众耳熟能详的演员和戏班子。进入2000年后,棘洪滩、河套等地又纷纷成立柳腔剧团,巡回演出。

  剪纸 以上马为最,沿袭胶州湾剪纸特点

  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独特创造,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城阳域内剪纸艺术传承与胶州湾独特的剪纸文化,以上马为最。上马剪纸既沿袭了胶州湾剪纸风格多样、清新雅趣的特点,又具有自身巧于创新、造型优美、刻画细腻、情感丰富的独特魅力。

  上马街道剪纸历史悠久,其中成就最大的应属前程社区的臧文杰,他的作品富于想象,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臧文杰还将自己多年的剪纸技艺汇编成书,精心编制了《剪纸教程》,并通过义务授课的形式,为当地各小学、社区免费开设剪纸课程。上马街道的孙绍程,8岁起从师于臧文杰学习剪纸,在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特点,将剪纸与国画有机结合,创做出的作品灵动细腻、栩栩如生。

  据悉,剪纸一般用于节日或婚庆时增加喜庆色彩,而现在,剪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更是承载着对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宣传教育的功能。

  史志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苇编工艺主要存在于棘洪滩街道桃源河沿河赵家堰、毛家屋子、徐家屋子等社区。棘洪滩街道桃源河畔地势涝洼,河汊沟塘较多,野生芦苇等多种水草密生,为苇帘的编织提供了理想的原料。”

  赵家堰社区老人胡维智的工艺是从祖父父亲那里传下来的,自己从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制作芦苇帘,今年76岁的胡维智已经连续制作了50多年的芦苇帘。他告诉记者,收割了芦苇之后,要将芦苇晾干,“要选择合适的地方晾晒,既要去掉水分又不能在太热的环境中风干,否则会很脆。”胡维智告诉记者,晒干了芦苇秆之后,他会把芦苇秆的表皮一根一根剥去,然后挑选长度、粗细合适的芦苇秆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胡维智会根据芦苇秆的骨节进行拼制,利用骨节前后的不同颜色制作出不同图案,每一个芦苇帘的团都是大致对称的,上面有台阶、门楼、桌子、蜡台蜡烛、福贴等元素,与春节的气氛相融洽。

  苇编 春节悬挂年味重

  锣鼓表演 洼里盘鼓和红岛凤鼓较为著名

  作为一种汉族传统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锣鼓表演在城阳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由于它威武多姿,雄壮激昂,深受人们的喜爱。史志办工作人员介绍说,较为著名的有洼里盘鼓和红岛凤鼓。其中洼里盘鼓前身是瓦力锣鼓,创始于明朝后期。据悉,清康熙年间,胡峄阳、孙笃先、蒋清山等人对鼓谱进行整理,并配合崂山道乐在多地演出,洼里盘鼓普及开来。民国年间,洼里人胡信昌精国学,通韵律,识乐谱,好武术,他将在洼里盘鼓揉进了武术元素,以中华武功为基础,编制出了多样的军阵造型,灵活机动,气势恢宏,彰显豪壮特色。1996年冬,洼里村两委专程到河南开封观摩学习,聘请开封市盘鼓协会理事袁万海到村里对原曲谱进行加工整理,充实了舞蹈动作,对武术动作进一步加工提炼,成立起由62人组成的盘鼓队,正式命名为“洼里盘鼓”。

  其他 泥塑、锲金画独具特色

  泥塑,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工艺。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河套街道的刘世普老人就是城阳域地一位著名的泥塑大师,他自幼学习书画,20岁时学习雕塑和制陶,被称为青岛的“泥人刘”,四十余年来,刘世普创作了上万件雕塑和陶艺作品,起泥塑风格迥异,体裁多变,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锲金画是由城阳街道西城汇社区的辛泽容所创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品牌。他讲中国书法、绘画和金石雕刻融为一炉,独创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锲刻方法,并命名为“锲金画”,寓意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创作的锲金画最大的为翻刻北宋名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该作品长4米,宽20厘米,前后共计雕刻一百多万刀,历时近两年,刻画内容囊括了800多个任务,70多棵树,70多间房屋,还有26条船,最细微的地方还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文/本报记者 栾英杰 图/本报记者 赵伟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柳腔 民间艺术 城阳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