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收购、切前加工、切制成丝、烟丝处理、卷包成烟……一根香烟点燃后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化成灰烬,可是从烟叶变成消费者指间的一根香烟,前后却要经过数道工序,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差错,将直接影响到香烟的品质、企业的效率。因此,一根香烟的诞生不但有着制烟员工的付出,在机械化作业的今天,更离不开机械维修师的努力,正是有他们的付出,才确保了香烟加工设备的正常运行。昨日,在青岛卷烟厂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两位在生产一线奋斗多年的“老工匠”。
栾胜勇·流水线上的高级技师 1997年入厂,在制丝车间流水线上已经行走了19个年头,如今的栾胜勇已经成为青岛卷烟厂制丝车间的机械维修主管,车间70多台主机设备、上千台辅助设备的运行状况他每天都要巡视。“整个制丝车间分三层楼,每条流水线长达500米,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条流水线的作业都将受到影响。”栾胜勇告诉记者,掌控流水线的整体运行状况是他的职责所在,为此每天爬上爬下,他需要行走上万步,甚至更多。
“小栾的技术在公司可是数得着的,车间的设备他全都会修。”说起栾胜勇做出的贡献,车间设备主任潘洪军自豪地说,在栾胜勇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该公司制丝车间流水线的故障率已经下降至0.17%,在全省4个烟厂中排名第一。据悉,2008年,作为山东中烟参加“泰山杯”SQ3系列机型竞赛的唯一选手,栾胜勇从众多技术工人中脱颖而出,以遥遥领先的成绩在大赛中一举夺魁,由此他还被破格晋级为高级技师。
王彬·设备维修改造的全能手 在卷烟厂卷包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维修保养设备的王彬。已经工作22年的他,如今在青岛卷烟厂卷包车间任包装设备维修主管。
“我最佩服的就是老王这股子拼劲儿!”该车间主任刘燃祥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件事:1996年,该公司引进第二组FOCKE350包装机,作为技术带头人,从设备到厂当晚开始,王彬和团队其他成员就投入到“十日鏖战”之中,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最终,德国专家需要45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突击队仅用10天时间就将其全部完成,王彬带领团队创造了“宁可汗水漂起船,确保FK早投产”的“FK精神”。
记者还了解到,利用公司搭建的技师工作站平台,根据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些小问题,王彬还先后设计改造了“小透明美容器”“吹风下烟装置”等设备,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维修资金。“不少设备之前都需要请外国专家维修,现在老王基本都能搞定。”刘燃祥这样说。
工匠精神
用数据说话 不要想当然 制丝车间主任董志刚表示,厂里每年都会招聘几十位新人,要想他们迅速成长起来,除了公司搭建的平台外,由栾胜勇、王彬这样的技术骨干进行传帮带是必不可少的。
董志刚告诉记者,2016年4月,在第四届山东中烟烟机设备修理技能竞赛中,栾胜勇担任教练员,连续几个月陪选手训练,最终获得了“SD5组第一名,SQ34组第二名”。
老同事张玉安透露,某次,ZB48包装机750透明纸吸风带更换完毕后,他的徒弟习惯性用手在吸风带上摁了两下来断定张力没问题。王彬看到这一幕后,找来测量仪器量,发现实际数值并未达到标准要求。为此,他少有地批评了徒弟,“技术人员要用数据说话,不要想当然。”师傅的以身示范,让徒弟懂得了准确、严谨对于工作的重要性。 记者 衣涛 摄影报道
新闻链接
技师工作站搭建起跳台 “青岛卷烟厂是一个典型的制造型企业,发展壮大离不开高技能技术工人,如何培养好、使用好技术工匠,这是我们永恒的课题,为此2012年公司成立了青岛卷烟厂技师工作站。”该工作站相关负责人王瑞涛说,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解决生产过程中技术问题,公司搭建该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烟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目前该站已完成技术攻关项目81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通过组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导师带徒等活动,共有393名职工通过行业鉴定获得技能提升,16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9人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1人被授予“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称号,3人获得“全国烟草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2人获得“山东省首席技师”称号,2人获聘“青岛市特聘专家”,8人获得 “青岛市首席技师”称号,2人获得“青岛市有突出贡献技师”称号,1人被评为“山东中烟高技能拔尖人才”。
提起青岛卷烟厂技师工作站所取得的成就,王瑞涛非常自豪,他告诉记者:“套用电影中的一句话,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王瑞涛表示,通过搭建工作站,他们获得了一大批人才,这为公司在行业内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关专题:
寻找“青岛工匠” 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