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际时装周落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个走过16年光阴的时装盛会,见证了青岛时装产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尽管青岛的时装“家底”相比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还很薄,但16年来的厚积薄发,也让青岛时装品牌在国内外逐渐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今青岛时装界可谓人才辈出,实力大咖云集,业界新锐渐出。伴随时装周余温,我们剖析时装产业发展现状,盘点新老品牌飒爽英姿,探寻服装企业转型之路,全方位聚焦青岛时装产业的成长,推出上中下三篇,以飨读者。
青岛曾与上海、天津并称为“上青天”,是中国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变革,纺织工业辉煌不再,“上青天”的荣耀招牌也被大浪淘沙般磨得失去光芒。进入新世纪,在全新的发展潮流下,我们奋起直追,铸就了新一代青岛服装人的 “时尚梦”。但是,在“时尚梦”的追梦途中,青岛时装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品牌不够响、市场化不足、电商路径受挫等均成为青岛服装人当下面临的考验。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搭建平台、建园引智,我市时装产业的“时尚梦”必将振翅高飞。
第一坎>>>
青岛时装品牌不够响 尽管16年来,青岛涌现了一华正红、恩玛秀丹等一大批本土知名时装品牌,同时不断有新锐力量现身,但与北上广一线城市相比,青岛的时装品牌数量和名气仍有差距。“青岛不缺加工制造,缺的是产业的上游,即创意设计师。”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指出,虽然青岛培养了一华正红等一批设计师品牌,但数量远远不够,而且本土设计师的眼界、水准仍有待提高。
岛城时尚界人士小林表示,青岛本土叫得出名的时装品牌有一些,但是,叫得响的却极少。尤其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主流市场上,青岛时装品牌的占比低,名气也不大。在小林看来,青岛时装在设计方面还是相对保守,而且在品牌运作推广方面也不足,这些都是导致青岛时装品牌在国内市场不够响的原因。
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刘薇也坦言,青岛纺织服装的基础特别好,是产业聚集地,生产制造的质量非常棒,但是叫得响的时装品牌却非常少。此外,中一集团常务副总裁庞骏还透露,品牌的诞生通常都是由设计师来推动,相比较一线城市而言,青岛仍需加大对设计师团队的培养力度,这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积累。
第二坎>>>
市场转化速度不够快 采访中,很多设计师甚至市有关部门都提出了青岛时装设计师品牌市场化不足的问题。青岛一洲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燕告诉记者,设计师设计的时装必须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才算成功,而得到市场的认可除了要有好的设计之外,还要有合适的落地渠道,以及营销推广方式。就目前来说,近几年新的青岛本土品牌在各类发布会上以及时装周上都有崭露头角,但在市场上这些品牌却比较难找到,这说明本土时装品牌的市场化效率仍然不够。
“青岛的服装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从事外贸加工,这就致使很多企业 ‘大而不强’。”青岛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张崇伟表示,一些企业尝到外贸加工库存少的甜头后,谋求转型的过程中吃些苦头是难免的。对此,中国(即墨)服装品牌孵化中心相关负责人卢先生同样表示,目前仍有很多来料加工企业没有运营队伍,如果这些企业仍保留之前老旧的经营理念,市场化的道路将会很漫长。
第三坎>>>
电商化道路不够持久 电商作为门槛和成本都相对较低的营销渠道,被很多时装企业所青睐。但令人惋惜的是,很多时装企业在电商化的道路上走得都不够持久。
一华正红是青岛时装圈儿最早触网的企业之一,在天猫商城被称为6年老店,而与之一同出道的很多青岛品牌店都已销声匿迹。青岛一华正红服饰有限公司设计师张一华深感做电商的不易。“虽然电商化是个趋势,对企业来说成本要比开实体店低,客户受众群体更广泛,但电商的竞争也就更加激烈。你如何才能在众多时装品牌云集的电商平台上凸显自我?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共同难题。”张一华表示,虽然经过6年的积累,一华正红在网上已经站稳脚跟,但产品差异化、相对低端化都是必须的手段,“一些经过格外精心设计的时装根本不敢拿到网上销售,一是价格过高,网购群体难接受,二是抄袭风太盛,上线几天的时装很快就会有仿冒品出现。”
此外,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张崇伟透露说,部分企业经营理念存在偏差,致使发展潜力巨大的电商平台成为其消化库存的渠道。“有库存时,在电商平台低价处理,库存消化完了就离开。”张崇伟说,这是很多曾在电商平台搅动风云的企业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
动态
建园引智打造新高地 刘薇是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她已经将自己的服装工作室落户青岛的东方时尚中心。刘薇告诉记者,青岛纺织服装工业发达,拥有很多服装厂,这对于发展时装产业有天然优势,再加上政府的扶持、产业园的良好氛围,因此她选择把工作室落户在青岛。
同样想要把自己的个人时装工作室落户青岛的,还有来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服装设计师克里斯蒂娜。克里斯蒂娜表示,青岛这座城市为她在设计过程中带来了许多灵感,而今年的时装周发布会上有将近一半的服装材料来自青岛,她很喜欢这里的时尚氛围,今后她也打算在这里开设自己的服装工作室。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时尚创意产业园区扶持力度,着力构筑服装产业发展平台,时尚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国际服装产业城、东方时尚中心、新高地创意园、纺织谷四大时尚创意产业园区集聚了300余家特色服装企业、研发机构和知名设计师和时装品牌,已成为带动服装企业集聚发展、推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中国服装设计界最高荣誉“金顶奖”设计师刘洋、刘薇、张继成、陈闻等均已入驻东方时尚中心。
专家观点
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
加速转型升级强化市场竞争力 在项阳青看来,青岛的服装制造一直享誉国内外,而且在全市经济中的占比也很重,更是青岛市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中的一条。但他同样清醒地意识到,青岛时装产业任重道远:品牌数量、质量不足,设计师的眼界、水准不够。项阳青表示,在经济转型升级以及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青岛时装产业必须加速转型升级,打造个性化定制等,直接面对消费者。“我们正在建设创意谷,专门对设计师项目进行孵化,并实现设计师和产业的对接,将来青岛的创意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项阳青这样说。
项阳青说,“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我市目前正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个性化需要。我们这次让时装周走进商场、走进园区,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让企业可以紧紧把住消费者的脉搏,促进自身转型升级,强化市场竞争能力。”。
时尚评论家毛立辉:
“名师+名牌”打造市场化道路 青岛时尚优势得天独厚,如果以时装为催化剂,联动纺织服装产业链,促进以服装为主导的创意设计、营销策划、品牌推广以及终端消费等协同发展,必将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时装周的品位需要名师、名牌来共同提升,“名师+名牌”也是最棒的市场化道路。建议青岛制定规划,就引进哪些名设计师、名专家制定目标,让设计师与本地品牌企业深度融合,加强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同时建议政府加大对时尚产业的投入,避免一些本可借势提升的潜力企业因得不到政策支持而失去发展的大好时机。
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张崇伟:
为设计师营造创作空间 目前协会在册设计师共400多名,从设计师数量来看,其发展潜力巨大,但略显遗憾的是,这部分设计师80%左右处于“闲置”状态。“30%的设计师在教学岗位,30%的设计师在行业内单打独斗难以凝聚,剩下的虽然分散在各大服装企业,但外贸加工的性质又使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张崇伟这样说。
打造品牌不是闭门造车,设计师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建议青岛相关服装企业重视设计师团队,要敢于尝试,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作空间。此外,张崇伟还表示,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设计师的重要性,并尝试聘请了国外设计师,但由于设计风格与国内市场水土不服,难以打开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考虑市场需求,国内优秀设计师贴地气的产品,其销售渠道往往更广。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