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角逐更是难得经历 写在恢复高考40年之际

2016-06-07 13:5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6月7日,这是平凡的一天,只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太阳照常升起。这是特殊的一天,全市3.8万名毕业生踏进考场,高考正式开始。

  自1977年恢复以来,高考已经走过40个年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全靠自己学习”到现在全家、全社会共同助力,再也没有哪一场考试比高考更受人关注;从“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到“自费生”再到取消包分配制度,从“保送生”到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实施,从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再到逐步使用全国卷,高考制度几乎每年都有新变化,关于高考的改革总是能聚焦人们的眼球。高考见证着社会的变迁,包含着社会各界的陪伴,也在一代代人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今天不单单是高三毕业生的一次检验、一场角逐,更是一段关于青春的记忆。回头想起这次高考,结果可能已经模糊,更重要的是曾经经历过。所以,放平心态,好好发挥!

  ■变化

  从独木桥到纵贯线

  路子宽了,录取多了

  心放松了,梦想近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机制,很多人的命运因高考而发生了变化,高考也成为一年一度的大事。从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到现在去香港上大学或参加“洋高考”,从最初的录取比例不到5%到现在只要你付出努力几乎都能有一所大学上,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和变化,继续求学进修的道路已经不单单仅是高考,高考也不再像往常那样高不可攀,只要你放松心态,认真参考,必将有属于你的学校向你招手。

  就在全市3.8万名高考生都处在紧张状态中时,同样是高三毕业生的马宇祥却在帮学校老师准备毕业典礼,因为他在今年上半年已经陆续拿到了麦吉尔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多伦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将在8月份去麦吉尔大学读生命科学专业,不用再参加中国高考。马宇祥说他在高二的时候就选择了出国留学,他们班有约50名学生,目前已有12人拿到了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其实像马宇祥这样直接出国留学的高三学生不在少数,他们早早地就申请了国外大学,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成为准留学生,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也加入了出国的队伍,一些高中的教室到了高三变得越来越空。“现在班里已经有10个学生拿到了国外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青岛2中高三班主任老师李颖提到。

  “十年前刚做北美留学的时候,出国的还是以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为主,201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选择出国读名校。这些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很好,学习能力也强,申请的学校都是顶尖的。”青岛GAC-ACT中心招办主任宋文蓓表示,粗略估算每年青岛市出国的高中生在千人以上。

  随着海外“高考”纷纷抢滩中国市场,承受巨大国内高考压力的考生有了更多选择,上大学的路子不再只有高考,生源外流也成为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趋于减少的一个因素。

  很多考生家长抱怨高考竞争激烈、压力大,其实相比以前的高考,现在的考生幸福多了,只要考得差不多,几乎都能找到学校去继续就读,只不过想要读本科、进名校,竞争还是非常激烈。

  “那个时候录取率非常低,很多人都考了好多年。”1977年,已经成为一名铁路工人的王兆君毅然参加了高考,白天在单位里修铁路,晚上就在车厢宿舍里加紧复习。到了考试那一天,王兆君心里非常紧张,手里一直握着准考证揉个不停,最后都被揉烂了。那一年12月,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最终只有27万考生被录取,录取比例不到5%。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录取率依然不高,一直到1998年,高考录取率都不到40%。高考对人生前途的影响显得仍然是那么大,很多考生只要有一点点条件,都会拼尽全力去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所以,当时的大学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天之骄子”。

  1999年是教育发展史上值得关注的一年,这一年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从1998年108万招生人数扩招50多万人,当年招生总数达到160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随后三年的扩招幅度也达到38%、22%、20%,“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与之对应的是,高考录取率直线上升,1999年当年的录取率直接涨到了56%,随后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942万人,其中700万人能够最终进入大学,录取率达74.3%。其中本科366万人,高职(专科)334万人。2015年山东省本科录取率为36.43%,本专科录取率达到79.41%。

  1983年参加高考的市妇儿医院质控科主任张荣君,高考成功后“草鞋变皮鞋”,备受周边人的羡慕。“文凭不是万能的,没有文凭是万万不能的。”这句流行语就是在那个时代产生的。

  ■认知

  “有一种青春叫高考”

  高考再重,只是驿站

  享受过程,留下美好


  每个时代的高考都有独特的时代印记,每个时代的高考都让那个时代的人感慨万千。因为“高考那些事儿”栏目,记者深入接触了不同时代参加高考的很多人,虽然他们也曾紧张过,也有发挥失常的,但不管当时高考遇到什么囧事,出现什么问题,回头再看高考,都已将成败当做了过眼烟云,只留下对高考经历的美好记忆。最终都汇聚成一句话,“有一种青春叫高考”。

  “尽管高考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它还是选拔人才最公平最有效的方式。”1977年参加高考的海大退休教授刘增才对当年参加高考的经历记忆犹新,每当回想起高考,都能想到那段在青海做知青的经历,想到当时为了高考他们5位知青共用一套数学教材轮流学习的场景。

  1985年参加高考的23中校长李培钧一直为当时有机会经过预选参加高考感到幸运,“高考是一个难得的经历,不管考得好与坏,都是一种经历,回想起来当时的紧张情绪,跟同学对题时的忐忑,与当时考试的同学聚会等都觉得很有意义。”李培均说,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在人生长跑中只是一瞬间的灿烂,“我有一些同学当时高考落榜,现在也发展得非常好,有一个开了个公司,让几十名下岗工人再就业。我也有一些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但适应社会能力不行,到现在也没有稳定工作。所以,我一直跟我的学生和周边的人说,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小的驿站,并不是人生的唯一。”

  “家长老师反复说考个好大学,考生承受了很大压力,紧张一点很正常,但回过头去看看,高考真的没必要紧张。从这几天来看,高考是一场角逐,但其实从以后的工作、生活来看,高考更多的是一种经历、一种记忆。当时不管考的好与坏,也只是一时的喜和悲。当时高考考得不好的一些同学,现在也都发展很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3年高考后,从吉林考到青岛大学文学院的綦冀现在在一家船厂工作,对于高考的记忆,他更多地停留在考试后与老师的惜别和同学的续情上。

  “高考是孩子们面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紧张是肯定的,但要正确面对高考,不要过分去想结果怎么样,这样反而会因为紧张导致肌肉僵硬,注意力难以集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岛源玉心理咨询所所长丁源玉说,等待老师发卷子时请做个深呼吸,在呼气的时候想着把压力和过分的紧张呼到了体外,吸气的时候心里想着把能力、冷静,稳定、自信吸到了体内,感觉此刻很冷静,很自信,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加油”。

  ■陪伴

  让“高考热”合理降温

  家长陪考,也是陪烤

  社会助力,更是陪伴


  “考生高考家长‘高烤’”、“陪考家长挤爆校门口”、“七旬老夫妇偷着来陪考”……随着社会对高考的重视程度的加大,高考也成了家长们的一次考验,每年高考都会出现各种家长陪考的新闻,甚至有家长怕噪音影响孩子考试搭起人墙阻断交通。很多在家长看来是解除孩子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考试的“好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考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在之前的采访中,不少考生反映,“有时候真的不想让家长陪考,但看到父母期盼的眼神,又只能让他们跟着。”因为在送考生考试途中、在等待考试铃响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紧张、焦虑和不安,这些情绪反而会给考生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因为询问考试情况,引起考生情绪波动。

  通过往年与考生家长的接触发现,很多家长送考、陪考都是因为“不放心”:不放心路上是不是堵车,不放心孩子是不是带齐了证件,不放心孩子中午饭怎么解决、去哪休息……其实在高考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的当下,高考期间,各行各业都在尽力让路高考,帮助考生安心备考、顺利答题。

  为保持良好的休息和考试环境,大家都在努力:考试前数月很多小区贴出了“家有考生,保持安静”、“考生在复习,请你别吵闹”、“为高考静音,祝考生”等标语,提醒业主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考生在家安心学习;每年执法部门都会在高考前清查整治夜间施工、烧烤摊等,今年高考前一周交警部门重点控制每晚8时到凌晨6时时段,全面加强对环境噪声污染的整治,让考生有一个好的睡眠环境;考试当天,每个考点至少安排3名民警、1辆制式四轮警车、2辆警用摩托车、2名协警,负责维护考点周边秩序,处理突发事件,司机们经过考点外也会自觉减速。

  社会各界也纷纷为需要帮助的考生答疑解惑:出租车公司、打车公司为困难学生免费提供爱心送考车;心理专家、名师为考生和家长疏导紧张的情绪,点拨需要注意的问题;考点外爱心企业搭建起凉棚让陪考家长休息,为需要的考生准备好矿泉水。

  ……

  其实这些社会各界发自内心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家长陪考一样都是一种“陪伴”,陪伴考生度过这难忘的两天。就像《半岛都市报》,从创刊之初已经与考生家长陪伴走过了17个高考,在不打扰考生的前提下,用试题的解读、名医名师的提醒、“爱心助考站”的助力等各种形式为考生打气、减压、提供帮助,为的就是让考生保持最佳的心情走过这重要的两天。

  当然,高考的重要性就摆在那儿,其成为焦点的现状任谁都无法改变,能变的就是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值得肯定的是,经过多年的呼吁和疏导,近两年来家长的思维已经开始转变,陪考的家长呈现减少的趋势,很多送考的家长都是送下孩子之后就回家,开考后各考点外已经很少见到三五成群聚到一起的家长。持续关注高考各种现象近十年的58中心理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王克伟说,“这几年高考中家长从高度紧张中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大家的心态也都趋于正常。”这是对社会各界“陪伴”的信任和肯定,也是让“高考热”合理降温的必经过程。

  十年一个节点,一次总结。也许下一个十年回头看看,今年这个高考也没有那么特殊,只是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最后,预祝广大学子取得佳绩!

  本报记者 高亮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相关专题:又到一年招考季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高考 角逐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