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解析 行囊已准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这是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给出的文字材料,整个话题围绕着“行囊”展开。
无独有偶,早在2015年2月25日,伴随着羊年春节的第一个工作日的曙光,以“行囊”为主题的半岛羊年春节特刊和读者见面。当高考作文题目揭晓的那一刻,半岛都市报采编人员和读者们心中一亮:巧了!
作文和本报策划“碰题” 6月7日中午时分,和任何一年的高考首日一样,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在网上开始热传,并引发了热烈讨论。当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行囊”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半岛都市报的采编人员和读者朋友们不由得心中一亮:这不是和半岛羊年春节特刊“碰题”了吗?题目一出,在朋友圈不断的传播发酵。
的确如此,翻开2015年2月25日的半岛都市报羊年春节特刊,封面上的“行囊”二字格外显眼。当时,围绕“行囊——行进故事·追寻梦想”的报道引发了众多读者的共鸣,引发了大家关于人生和梦想的思考。
现任要闻采访中心主任的纪新慧看到高考作文题目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当年她在要闻编辑中心时牵头做的这个春节策划。“真是巧了!不仅主题一致,和我们当时的寓意也非常一致!”她说,特刊聚焦“行囊”主题,通过春节期间的经历,来记录国人行进中的故事和思考、欢乐和寄望。
“行囊”记录行进的故事 春节,一场为了家与爱的行进,背上的行囊——行进中不可少的旅伴,里面装满心情、装满故事、装满希望。
纪新慧说,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不管是学生族、打工族来说,在回家的时候,都会带上行囊。这行囊,可以说实实在在的事物,也可以是各种收获。当返程的时候,会带着不一样的行囊继续上路,这份行囊,可以是父母的嘱托、对未来的期待!
“我们策划的初衷就是打开每个人的行囊,看看回家的行囊里装着什么,回来的行囊里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一种策划方式来呈现每个人在追寻梦想的过程。
据介绍,行囊策划共分为四个部分:寻乡的行囊;寻梦的行囊;寻根的行囊;寻新的行囊。来来往往,从行囊里,窥见行进中国的足迹;从行囊里,洞见行进脚步的意义;从行囊里,预见行进所朝向的未来。
行囊背后是肩上的责任 今年的山东高考作文题目可从多角度立意,羊年春节特刊的创作初衷也旨在引起读者的多角度思考。特刊在选取报道元素的时候,更多的还是从和行囊有关的故事开展,路上的故事、行李与人的故事、和家乡有关的故事等等,希望通过变化、回忆、展望等,引起大家发散式的思考。
“比如说,以往在外地回家都带着当地特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任何产品都可以买到。可回家的时候,还是要大包小包带着,回来亦是如此。”她说,其实行囊仅仅是形式上的体现,行囊背后是,肩膀上有很重的责任,心里有很多的期望。“每个人带回家的行囊和带回来的行囊都是不同的,心里的行囊也是不同的。”
于是,在春节特刊上,我们看到了以“行色·行囊”为主题的摄影报道,看到了鲜活的文字记录,看到了幸福的回家路、国门内外的年味、寻根问祖的人……
高考新征程背上新行囊 回到高考的主题上来讲,高考是人生中很大的一个转折点,每个人都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不管将来是考上名校、出国读书,还是未能如愿、名落孙山,这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起点。不管怎么样,以后每个人都要开启一段新的征程。“以前告一段落,未来即将启程。以前的各种收获都是一种无形的行囊,会陪伴着每个人继续前行。”而每个人对未来的选择和规划,则决定了未来的道路。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我们都在说“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供我们选择的天地更加广阔了,但前行的道路并不是那么简单。要往自己的行囊里放哪些东西呢?面对未来来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呢?要做哪些思考呢?这些,可能就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纪新慧说,人生总是会面临着选择,哪些需要从行囊里舍弃,哪些需要放进行囊呢?如果让她写这篇作文的话,她会从选择入手。背起行囊之前要选择哪些要带着上路,在路上的时候,也要随时翻检行囊,做一些舍弃。最终,带着那些可以陪伴自己一生的东西,比如美德和孝心等上路……
呼吁年轻人回归纸质阅读 羊年春节特刊和高考作文“碰题”的事儿,也让不少家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本报忠实读者杨先生告诉记者,从父辈传承下来的读报习惯逐渐有了断代。“我们的家的孩子们都天天捧着手机看,总是看一些快餐式的文字,缺乏营养。”杨先生说,报纸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不仅更加权威,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学识和思想。从报纸上可以看到社会变革、看到观点碰撞、看到时事评论、看到焦点话题……往小了说,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积累,往大了说,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实包括纸媒、杂志等在内的纸质媒体在独创性和深度性上是鲜明的,有它自己的位置。”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青岛作协副主席,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副院长,《青岛文学》副主编韩嘉川表示,因为阅读便利,保存、查找方便,电子媒介阅读受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喜欢,但纸质阅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他表示,就像喝茶是一种文化,喝酒也是一种情调,不管哪个时代,快餐阅读、深度阅读都是并存的,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都有它自己的位置。纸质阅读因为其独创性、导向性,具有它存在的意义。
本报记者 郝园园
●语文
整体难度适中 “整体感觉和平时测试的难度差不多,作文题目也比较好立意,很难跑题。”7日上午语文考试结束之后,青岛16中的考生孙睿一脸轻松地走出考场。她告诉记者,语文题难度适中,作文题目是材料作文,自己立意,难度不大。
同时,对于被称为是“高考试验田”的语言运用题,今年并没有多少难度,“就是一些缩写、概括、扩写类似的题目,主要考语言运用的能力,本来以为题型可能会很新颖,但是整体来看,依然比较常规。”考生小杨说,考题整体感觉是前面的题目相对容易,后面的作文部分稍微有些难度。
青岛58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杨富华告诉记者,经过她的了解,今年语文题的题型比较平稳,没有很大的变化,二卷的必答题总体感觉很简单。这次的选择题相对有一点难度,会让考生拿不准对错,可能心理有一点担忧。作文题目相比较去年来说,应该更容易理解,而且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如果平时语文素养比较好,文采较好的考生,得高分不难。”
●理科数学
考生容易得高分 7日下午的数学考试结束之后,看着考生们脸上相对轻松的表情,青岛58中数学组教研组组长江慧妮舒了一口气。今年是数学采用山东卷的最后一年,从各方面的反映来看,是一个很平稳的过渡。
青岛1中的理科生杨广源认为数学的选择、填空都比较简单,做得也比平时快,大约不到半小时就搞定了,关键就是最后两三道大题计算量比较大,算起来觉得有点费劲。“最后一题是道解析几何的题目,一个椭圆和抛物线的问题。一共两问,其中第二问还包含两小问,我最后列出一个式子但是就没往里面带,因为按点给分,能给一些步骤分。”杨广源说。
江慧妮说,考生的整体感觉不错,但具体的得分还是要以阅卷的情况为主。“整体而言,我觉得今年得130分以上的考生应该比去年多一些。”
●文科数学
在复习范围内 7日下午5时许,高考第二门数学考试结束。在青岛一中考点,很多文科考生走出考场后也都长舒了一口气。记者注意到,很多考生在见到同学和老师后并没有抱怨题难,普遍感觉都在复习的范围内,但和往年一样,全部做完的考生非常少。三十九中高三数学老师曹晓冬告诉记者,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最后两道大题难度系数比较高。好在前面的选择、填空做的很顺手,大多数考生能做完最后两道大题的第一问。
曹晓冬告诉记者,高考数学的10题和15题分别是选择、填空的压轴题,一般难度系数会比较大,简答题的20题和21题也是最难的,所以说考生主要拼的是前19道题,如果该拿的分拿到,不要粗心,就能考到120分左右,能做到最后两道大题肯定会加分不少。让曹晓冬欣慰的是,虽然没有看到最终的试题,但是从学生们反馈的情况看,考试的总体难度还是比较平稳的,没有太偏太怪的东西。
本报记者 郝园园 朱薪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相关专题:
又到一年招考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