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率先全市引入“海绵城市”元素改造临淮关路

2016-06-13 17:47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网6月13日消息  近日,地处八大关区域的临淮关路改造正在抓紧推进。改造后的临淮关路未设置市政排水管线,而是积极引入“海绵城市”元素,利用“渗、滞、蓄、净、用、排”建设理念,实现雨水的自然收集、散排,这在全市道路整治中尚属首例。

  据了解,临淮关路综合整治工程西起宁武关路,东至黄海路,道路全长340米,宽5.5米。道路整治前存在网裂、碎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车辆正常通行。今年,市南区将该道路列入养护维修范围,同时结合道路周边条件,积极引入海绵元素道路进行试点整治。

  临淮关路融入了“海绵城市”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结合道路现状,将“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理念充分融入到道路的建设中。“渗”“滞”在本工程中主要体现在下凹式绿地、渗水井以及不设置市政排水管网等方面的建设。本工程共设置三处下凹式绿地,通过道路雨水收集,进入到下凹式绿地内,通过自然下渗,重新进入到大自然。另外,本工程设置了多处渗水井,雨水通过收集进入到渗水井内,雨过天晴后,收集的雨水通过渗水井四周的空隙下渗入地,达到“雨天收集水,晴天释放水”的目的。同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设置市政排水管网,利用自然收集、散排,使雨水尽量通过自然的方式,经过下渗入地,重新回归自然。“蓄”“净”“用”在本工程中主要体现在雨水通过净化收集入湖,湖水的再利用。雨水通过道路截留、收集、净化入湖。首先对道路南北两侧现状景观湖泊进行清淤,湖底铺设块石,然后在湖内种植睡莲等水生植物,并放养观赏鱼,起到自然水净化的作用。再是雨水收集,经过净化进入湖泊,如果湖泊内水量过大,可经过泄水管道进入大海。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大的自然的水循环系统。湖水充裕期,还可以利用湖水浇灌周边其它植物,达到雨水再利用的目的。“排”是“海绵城市”元素中的最后一种途径。雨水量过大,通过“渗、滞、蓄、净、用”无法消耗掉时,利用管网系统或者其它排水系统,将多余的雨水“排”到城市管网系统中,起到防止内涝的作用。本工程不设置市政雨水管网系统,在雨水量过大时,可以通过雨水收集入湖,再经过泄水管道进入大海,防止内涝产生。该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为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临淮关路两侧龙柏茂密,在沥青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车行道两侧80cm范围内无法进行摊铺、碾压,考虑到青岛栈桥翻修拆下来的废弃旧花岗岩板材,简单处理之后可以再利用,本工程就将该旧板材充分应用到车行道两侧。其中,紫荆关路以西即该工程的主体部分主要使用较完整的板材进行铺装,而紫荆关路以东由于大块板材数量有限,就主要是用相对零碎的板材边角料打磨成不规则形状进行铺装,呈现出与西侧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利用废弃板材这一处理方式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还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时,由于此工程工期恰逢中高考,为降低施工对周边居民影响,区城管局认真贯彻落实《青岛市市政工程低影响建设导则》相关要求,并根据八大关景区的重要接待任务,合理安排工期,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完工。

  通过本次整治,不仅大大提升了该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观赏效果,更是通过融入“海绵城市”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达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文 孙贴静

   [编辑: 董芳]

相关阅读

青岛 海绵城市 市南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