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青岛市技能大赛冰箱装配工的“工种状元”,熟悉120多个岗位技术工作,独立装配一台冰箱只需4分30秒;他是海尔互联工厂的一名匠人,研制传感线导通测试仪,生产效率提升18%,作电检测质量提升38%;他还是海尔卡萨帝冰箱的质量把关人,一双慧眼不放过任何产品细节上的纰漏。
他叫崔惠峰,现为海尔中一互联工厂小微工艺技师,32岁的他,在冰箱生产一线已经足足待了12年,先后从事过发泡、焊接、灌注等重点工序,12年里共计有36项技改成果,为企业累计节省500余万元。于海尔冰箱而言,解读崔惠峰的职业生涯,就是解读一台冰箱产品品质化、高端化升级过程的缩影。
日常:
一天8小时把好冰箱关 “大家务必要认真仔细,将心比心,咱们也是冰箱用户,如果买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你们难道不闹心?工作时大家要时刻牢记这一点。”昨日上午9时许,在海尔冰箱装配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给工人们做班前准备的崔惠峰。班前准备工作中,在长逾200米的总装线上,崔惠峰先后对箱体预装、发泡等冰箱装配重点工序以及设备参数进行了巡检、核定。一整套流程下来,直至9时50分,崔惠峰才停下手头工作,接受记者采访。
据崔惠峰透露,作为总装线上的工艺技师,除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等机动性事宜外,下线前冰箱质量的抽检,对冰箱各项返修问题的跟踪,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等均是他在8个小时里需要完成的,而这一切的最终目标就是确保他们所生产的冰箱在质量上让人无可挑剔。“消费者一旦买到质量不合格、使用不顺手的产品,往往会对整个品牌失去信任。对我而言,需要做到的就是确保 ‘产品零缺陷,用户零抱怨’,而想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将生产流水线上的每一道工序做到极致。”崔惠峰这样说。
在同事眼里,崔惠峰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可谓近乎 “病态”。“以冰箱的装配间隙为例,在整个行业内,将间隙控制在0.5毫米以内就属于达标,但崔工却不断追求极致,在他的要求下,我们不断改良工艺,最终将装配间隙缩小到0.2毫米以内。”总装线上的一位技术工人称,这缩小的0.3毫米乍听起来不算什么,但对用户来说,在体验过程中其优势将逐渐展露。
绝活:
装配冰箱4分30秒 在装配车间,记者看到,或固定中铰链、或对冰箱部件进行焊接,合计下来,一台冰箱的技术工作可达120余项,对普通一线工人而言,熟悉其中的几项、甚至几十项技术均有可能,但对120余项技术都驾轻就熟却是少之又少,崔惠峰就是其中一位。
记者了解到,作为青岛市技能大赛冰箱装配工的 “工种状元”,在冰箱装配生产线上摸爬滚打12年之久的崔惠峰先后从事过焊接、灌注、注料等重点岗位,这些年来,对冰箱装配的120余项技术,他了如指掌。独立装配一台冰箱,对别人来说可能尚属挑战,可对他而言,经多人通力合作10分钟才能完成的冰箱装配,他所需的时间4分30秒仅是保守计算。昨天,在活动现场,崔惠峰展示了这项技能,现场为一台刚刚成型的冰箱装配零部件。从拿起配件的那一刻,专注、严肃,在这位一线工人的脸上得以最直观地体现。记者用秒表计时,装配一台冰箱,他仅花费了2分51秒73。“跟大赛相比,这台冰箱装配起来比较简单,但如果是正常比赛的话,将时间控制在4分钟左右,没有压力。”提起自己的这项绝活,崔惠峰一改之前严肃的表情,脸上露出了笑容。
精神:
创新勤钻研提升效率 思维开阔、勤钻乐学、大胆创新……这是海尔中一互联工厂小微相关负责人李凯对崔惠峰的评价。李凯表示,与其他一线产业工人不同,虽然车间内很多工人工作年限同样不短,但能取得崔惠峰这样成就的却属于凤毛麟角。
“作电检测线是冰箱下线前的性能测试工序,也是检验冰箱制冷性能的关键重点工位,生产过程检测传感线反复使用很容易造成损坏无感温。”李凯说,为快速且准确地排查出不良传感线,2015年6月,崔惠峰借力设备、供应商等资源共同研究制作出了传感线导通测试仪器,操作位员工只要对传感线进行测试就能快速发现并更换不良传感线,生产效率提升18%,作电检测质量提升38%。此外,由崔惠峰推广改良的“2厘米焊接法”,将30厘米长的新焊条按2厘米等分,在每个2厘米节点处焊接,焊条用量由1.5克减到1.1克,既节省了物料,又提高了效率,每年可为企业节省100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工艺技师,崔惠峰在为公司培训新员工方面,同样做出了不少贡献,这些年来,他累计带徒77人,其中能手50人,熟手21人,经他指导的6人已经成长为高级技工。
记者札记
坚守成就永恒专注塑造辉煌 自今年5月以来,记者走访岛城各大企业,在汽机专工胡克涛身上,在“钢筋王”宋德强身上,在铁路“诊疗师”葛昌林身上,在“疯魔”装载师郭凯身上……记者见到了数十位奋战在产业第一线的优秀工人。“坚守”,是他们甘于寂寞的宝贵人格,十年一日,淡看庭前花开花落;“专注”,是他们勤于钻研的优良品质,始终如一,任他天上云卷云舒。昨日,在崔惠峰身上,记者同样看到了其作为“匠人”的优秀一面。
坚守在产业第一线,甘于寂寞;专注于钻研创新,铸就辉煌。相信,在众多优秀“匠人”的带动下,中国的工匠将越来越多,其灵魂深处所蕴含的精神亦将世代相传。 记者 衣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