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地震专业救援队达8支

2016-06-28 06:10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早报讯 昨天,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惠军向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作 《关于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的报告》。“十三五”期间,全市将大力加强基础工程建设,围绕提升防震减灾基础支撑能力,高标准完成“中国地震局青岛防震减灾市级示范中心”项目建设。

  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落实

  “十二五”以来,全市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明显提高,严格落实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2015年报告震情28次,2016年以来报告17次。每周、每月会商一次,根据震情,进行紧急临时会商和专题会商,并编写震情报告。开展地震异常跟踪,成立了青岛市地震宏观异常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通报情况,分析趋势,对我市出现的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调查落实。全市积极推进地震小区划工作。对环湾发展功能区核心圈层440平方公里进行了勘察研究,提出环湾区域抗震等级及地质灾害设防要求,为胶州湾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完成了黄岛区东部滨海发展带和中心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每年组织市级模拟推演2到3次,对各区市、街道、乡镇、企业和学校等,也都组织相关培训,使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提高。

  全市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以武警部队官兵为骨干力量,市财力加大投入,配置了地震、通信、医疗、建筑结构等配套装备和相应专家技术人员,总人数100人,能够承担我市及周边地区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任务,并兼顾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任务。成立了我市地震应急通信志愿者队伍和地震应急搜救志愿者队伍;各区市共组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25支1478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8支346人。依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推动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分类建设,目前我市建设有综合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7处,建成了我省第一处国标1类沧口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高标准完成防震项目建设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将强化基础工程建设、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注重科技创新运用、突出应急救援能力提高、统筹全面工作发展。全市将大力加强基础工程建设,围绕提升防震减灾基础支撑能力,高标准完成“中国地震局青岛防震减灾市级示范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山洞洞体综合观测试验场、地震烈度速报及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对区市观测台站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台站设备完好率,确保测震、前兆、强震台网有效运行。建设我市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平台,及时掌握各类异常信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断提高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科技水平。同时,充实应急救援队力量,建立健全应急救援设备保养、维护和救援车辆管理制度,强化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定期训练,做到反应迅速、施救有效。

  建立城市避震疏散体系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关于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建议,实施开展全市中小学、医院、大中型水库、大型桥梁、重大次生灾害等重点建筑物和重要基础设施抗震性能普查,科学评估各类建筑物和生命系统的抗震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全市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和避震疏散通道,建立完善城市避震疏塞体系。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队伍素质。同时,建立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加强与卫生、消防、危险品、海事、人民防空等专业抢险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地震应急物资调用平台和相应的管理与调用制度,合理布局应急救援储备仓库,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地震应急物资统一调用机制和物资储备体系。 (记者 于顺)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