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交通运输局党员刘昌文 用生命书写筑路春秋

2016-06-29 11:36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这是昌文的党费,我给送来了……”6月18日,崂山区交通运输局内,一位中年女性用颤抖的双手把167元党费递给了局长李巧凤。捧着这笔党费,李巧凤的泪水夺眶而出。

  缴纳这笔党费是一名共产党员对爱人最后的嘱托。刘昌文,崂山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在崂山路、鱼水路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忘我投入,因患食道癌不幸于今年5月9日倒在了筑路一线。

  三年零十个月里,他干了五年半的活

  崂山路一期、鱼水路、崂山路二期,这三条交通要道,镌刻着刘昌文在此奋斗过的1386个日夜。

  2012年6月起,作为崂山区交通运输局派驻工程现场的管理人员,刘昌文负责有关路段和桥梁的工程管理。

  崂山路改造工程是市区两级的重点项目,道路施工条件的复杂程度、工程的技术难度、工期的压力,在青岛市政道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刘昌文深知肩上的重任。从踏上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释放出自己全部的能量。

  为方便工作,上级为他配了车,但他很少用。迅速进入角色的刘昌文,找准了高效施工管理的“门道”——现场巡查。“走一圈,什么问题就都了然于心!”刘昌文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步行者”,每天三趟巡查工地。早上6点,他用两个小时走一遍工地全程,8点开会布置一天工作,9点又沿路走一遍,监督施工队伍的进度和质量,午饭或晚饭后,再走一遍,跟沿途百姓沟通,听取诉求。

  于是,施工路段总能看到这样的身影:一个穿着汗衫短裤、背着腰包的人在路上巡视,说着地道的崂山方言,跟当地居民和施工队伍沟通,皮肤晒得黝黑,身上布满泥尘,但脸上总挂着笑容。

  “昌文,你这哪像个交通局的干部,倒像个鱼贩子!” 沿路的村民如此调侃他。头顶烈日寒星,脚踩砂石沥青,崂山路施工工地上遍布他的足迹。有人粗略计算,刘昌文每天走的路程至少有10公里。

  比他人更多的付出、更艰苦细致的现场工作,刘昌文把自己磨练成工地上“最细心的管理人”。

  崂山路一期工程三标段某酒店2013年5月初同意拆迁时,距主线半幅通车的期限已不足40天,刘昌文面临着一系列棘手难题:酒店拆除、山体爆破清运、管线施工……每天天不亮,他就来到工地,加快项目进度,查看哪一处能够提前作业。

  在山体爆破中,周边有居民小区,为减小振动和声响给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刘昌文跟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敲门拜访,告知爆破时间和注意事项。为了将影响降低到最小,山体爆破的外运被安排在每天上午5点开始、10点结束。为此,刘昌文凌晨4点就要起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他一番统筹调度,施工队加紧赶工,终于顺利完成爆破外运、管线迁建、路基路面施工等工程,为崂山路一期半幅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刘昌文,一个普通的筑路者,为什么这么多人记住他,感念他?因为他勇挑重担,不找借口。

  解读他1386个日夜的筑路履历,几个字可以约略概括——忠诚、担当,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这是他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的一切。

  修建鱼水路,仅半年工期,还要跨冬季施工,可以说,这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时,崂山路一期刚结束施工,领导对刘昌文委以重任时,他已两年没有休过假,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可是他只是坚定地说了三个字:“好,我去!”

  从这天起,他就完全成了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为了能实现“每日时间利用最大化”,刘昌文每天天不亮就从家来到工地,沿着四公里长的工地一路巡查,计算当日施工进度,进行各区段的施工调度,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正月十五,他在工地加班协调移除自来水管道;腊月二十七,他在天寒地冻的户外指挥现场施工……三年十个月的时间里,刘昌文干了五年半的活,有考核记录的加班累计3165.3个小时。

  四载挥汗,刘昌文和同事一起留下了闪光篇章:崂山路一期提前8个月通车、提前2个月竣工;鱼水路提前100天竣工……刘昌文所在的集体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

  抓铁有痕是他不变的“标签”

  “这路上,哪里有个坑,哪里有个钉子,我都知道。”这是刘昌文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

  这并不是在吹牛!

  刘昌文一向是一个宽厚随和的人,但作为政府投资项目的现场把关者,他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犟脾气”,抓好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细节的施工质量,绝不允许半点含糊。

  有人说他“轴”,有人说他“高调做事”,他都一笑置之,工作上喜欢较真儿就是他不变的“标签”。

  “这段路基压了几层土?”“密实度不达标,不能过关!”沙子口大街路基施工中,面对刘昌文连珠炮般严正的发问,施工方面面相觑。道路建设中,路基压实一向是个敏感话题,密实度是保障道路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但这项工程是“隐蔽工程”,往往不被关注,也容易被“钻空子”。由于沙子口地段的路基地质为沙地,较松软,压实难度大、成本高,大多数施工单位认为“差不多就行了”。“差一点都不行!”刘昌文斩钉截铁地予以回应。他要求施工单位必须返工碾压,一遍不行,再来一遍,第三次验收合格后才过了关。

  在上述几条公路的施工中,领教了刘昌文的“较真”、吃过他“苦头”的人太多了,从监理、施工到供料环节,不一而足。“但没有这种精神,在这样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打造平顺畅通、质量过硬的崂山路是难以想象的。”崂山区交通运输局工程技术人员说。

  勤于履责,敢于负责,就是刘昌文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价值底色。

  工作之初,他“得罪”了一些人,但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人认可了他,不少人还成了他的朋友。在刘昌文的追悼会上,前来为他送行的人群中,当年他“得罪”过的监理、施工、供料单位,来了一拨又一拨……

  “当了二十年的项目经理,刘昌文是我见过的最负责、最勤恳的工程管理者。”山东天诚公路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念生的评价,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

  紧要关头他一定不会“缺席

  “平常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抢工期的会战、防汛这些关键时刻,你更会看到一个本色的老刘”……追忆刘昌文,好友李培杰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回忆着公路建设系列会战的一幕幕:紧要关头,他一定不会“缺席”,而且,一定是在最前线的那一个。

  2013年5月26日,距崂山路一期工程通车仅有23天,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不期而至,崂山路建设工程指挥部紧急部署防汛,暴雨下了一天,降雨量252.4毫米,时逢天文大潮,水位急剧攀升,一旦漫过河堤,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刘昌文全天候在岗,已处于“满血”状态——他组织施工队伍,随时准备决堤泄洪,每隔10分钟联系一次沙子口桥附近的社区、部队和企业,提醒随时做好防护,又在沙子口桥附近搭起了班房,用于施工队伍防汛安置。不仅如此,他把自己的“岗”又向前挪了一步——让工人住到指挥部,自己住进临时班房。

  “不是有谁逼他啊,实在是他自己不放心!”同事们回忆,他不放心刚刚浇筑不久的桥梁桩基。

  暴雨倾盆,狂风不止,临时班房里,集结待命的工人们会轮着闭会儿眼,但记挂着那一处处桥梁桩基,刘昌文根本躺不下,更睡不着。凌晨,他一头扎进雨夜,往桥边赶,顶风前行犹如身系磐石,一步一挪地艰难向前,暴雨打得他眼皮都睁不开,但他硬撑着,趴在每一处桥梁桩基旁,细细查看没有损坏,在工地上一趟又一趟地巡查,直到风雨渐弱,他才回到班房。

  从2012年6月到2016年5月,回首这1368个日夜的拼搏奋斗,刘昌文没有留下片言只语或文字,但他用朴实的行动,作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和奉献。

   [编辑: 刘晓明]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