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院长:今托人带给你8000元,用来资助贫困大学生,只要我们俩健在,明年会继续。”日前,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方奇志收到了学校退休老教授张炳根和赵玉芝夫妇托人送来的一个大信封,里面有8000元现金和一张纸,纸上写着上面这段话。“张教授夫妻俩都是我们学校退休的教授,两人这些年一直默默做着资助学生的事情,很让我们感动。我们学院经过研究,决定收下张教授的这份心意,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方奇志说。
学术人品令人钦佩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庄岩拿出了张炳根的这封信给记者展示。“我们为了安全,已经将8000元现金交到财务部门存到银行中,学院的老师听说这件事后,也都很感动。”庄岩告诉记者,首先大家都佩服张炳根教授在学术上的建树,他是国际著名的微分方程振动性理论研究的专家,在学校从教近50年,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0余篇,培养了数百名研究生,还荣获过香港伯尔顿(中国)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其次,大家都非常佩服张教授的为人,他为人谦和,在校任教期间就资助过困难学生,2014年还和妻子赵玉芝一起将数百本自己的专业藏书以及自己的专业著作,还有一些专业性的珍贵史料一起捐给学院。
“我们学院收到张教授夫妻的这笔捐款和信后,马上和张教授取得联系,确认了这件事,他说是受到自己之前的学生给学院捐款的影响,也想给学院尽自己一点力量,让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奖励,也希望鼓励更多年轻人努力学习,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庄岩说,张教授夫妻情真意切,学院决定收下这笔钱。
8000元将用于奖学金 “我们学院原本就有一个‘爱华奖学金’,是学院早年一名毕业生在10年前捐款10万元设立的,我们计划征得张教授夫妻同意后,将这8000元钱也放到这个基金里。”庄岩告诉记者,“爱华奖学金”取名自“爱我中华”以及捐款人王爱华,王爱华是他们学院早期毕业生,后来去了国外发展,2006年给学院捐款10万元,设立了这个基金。
“‘爱华奖学金’的设置对学院的学生和年轻教师都有很大的鼓励,每年从学院评选3至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和1名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并给予奖励,学院计划借张教授的捐款,将这个奖学金项目延续下去,以后有给学院捐款的,都尽量征得捐款人同意,一起放到这个基金中。”庄岩说,基金的数额越多,可以奖励的学生也会增多,让更多有需要的同学受益。
奉献多年 捐款从来不留名 在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工作人员帮忙做工作后,张教授终于答应了接受记者采访。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张教授家,夫妻俩的家非常普通,家具摆设和室内装修都是上个世纪的风格,和普通家庭唯一不同的是,家里书架上的藏书多,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英文书。“这是我这些年出版的几本数学专业的著作,都是我亲自在电脑前敲出来的。”张教授先拿出了六七本英文书籍给记者介绍,他2004年退休以后,多数时间就在家写书,希望把毕生的科研成果和经验都留下来。
“我1934年出生,今年已经82周岁了,老伴也79岁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经成家,定居美国了,我们老两口也没什么心事,多资助一些学生,心里很快乐。”赵玉芝告诉记者,他们捐款从来不想留名,也不想和受捐助人建立联系,就是不希望受捐助人给他们回报,只是希望让受捐助人知道有人关心他们,努力学习就行。“我们老两口都是教授退休,这几年国家政策好,退休金涨了不少,两人除了定期去看孩子们的路费贵点,平常除了吃饭和买书,基本没有其他花钱的项目。我们计划以后每年都给学院的学生们捐款,并且每年多增加一些。”
老两口回忆起捐款来,印象最深的就19年前那次,那次捐款不仅帮助了一名学生,老两口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那是1997年,我在学校只带研究生,基本没有本科生的课程,有一天一名同事说,他带的本科大二学生中有个叫吉远军的小伙子,父亲因为意外去世,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家里生活很艰难,他有辍学的想法。”张炳根回忆,这名小伙子家在新疆,能来青岛上学不容易。他和妻子商量资助这名小伙子每年1000元钱。
“大二给他1000元,大三给了1000元,大四的时候,这小伙子就告诉我,家里的条件有了改善,不需要帮助了。”张炳根说,那时候他每月的工资也就1000多元。后来这名小伙子毕业后回到新疆当了警察,有一年还专门回来看望了一次老两口。
“小伙子受到我的帮助顺利完成学业,成了对国家有用的人,我心里很有幸福感。”张炳根说,那时候流行着一首歌,他随口哼唱起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捐款给学校是受学生启发 张炳根说,他2004年70岁的时候才从学校退休,为的就是多帮国家培养一些人才,他很欣慰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我这次把钱捐到学院里,也是前段时间受到我学生的启发。那名学生叫李小勇,现在自己成立了公司,给学校捐来100万元,希望资助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张炳根说,前段时间李小勇他们回青岛聚会,也邀请了张炳根参加,聚会上他听说了这件事,就有了捐款的想法。
“我们老两口一商量,干脆就将这些钱捐到学院里,他们直接掌握学生的情况,并且我也非常信任学院领导,能帮我把这些钱用到有需要的地方。”张炳根告诉记者,他已经计划好了,以后每年都会给学院捐一笔钱,并且如果情况允许,每年都会增加一些,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
捐助希望工程上过青岛早报 张炳根还翻出一张2010年的青岛早报,上面有一篇标题为“浓浓爱心帮500个孩子圆梦”的报道,里面讲述的是当年青岛早报联合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等单位,一起帮助贫困学生圆梦的事,其中就有张炳根夫妇参与。他们夫妻捐出3000元钱,资助了6名学生。
“工作人员拿出学生名单和资料,我们两人亲自选的学生。”赵玉芝说,大约从2000年开始,他们就开始向慈善总会、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每年捐的数额并不多,也就几千元,后来就直接捐款,委托工作人员帮忙选择学生资助。
老两口并没有统计这些年总共捐了多少钱,只记得去年捐了8000元,其中5000元捐到希望工程办公室,3000元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慈善一日捐。今年除了捐给学校这8000元,还有2000元捐给了他们居住的市南区八大关街道办事处福山居委会,帮助困难家庭。还有前些年每当国家有地震等灾难发生,他们也会去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