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海千吨级船达10艘 科学硕果壮大海洋科研力量

2016-07-13 09:21   来源: 青岛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青岛作为国家海洋科研的重地,有着众多的海洋类科研院所和海洋专业人才,而在海洋科考船方面,从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专业海洋科考船“科学一号”到全球级先进的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先后有6艘近海百吨级科考船、10艘远海千吨级科考船“安家”青岛,从而具备了从近海到远海,再到大洋的科考能力。青岛海洋科研正随着科考船的一次次劈波斩浪,取得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青岛的海洋科研力量也不断壮大。记者 梁超

  破题◆◆ 首艘科考船1980年下海

  1980年,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专业海洋科学考察船——“科学一号”的诞生,在当时对于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还处于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过渡期,当时的海洋科考船很少,并且大多都是通过改造而成,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科学考察和海洋探测的具体需要。

  据了解,新中国第一艘科考船叫“金星”号,根据退役军舰改装的,不是海洋科考的专业船只。而且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参与海上科考的都是一些小船,大多为几百吨级。当第一艘专门为海洋科考而设计建造的3000吨级“科学一号”出现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科考船。

  “科学一号”考察船在国家“八五”至“十二五”期间,多次承担国家“863”、“973”、国家攻关、国家攀登、国家重点、国际合作、国防科技以及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等众多的考察项目,采集了数以万计的科研数据,取得了极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服役36年的功勋科考船,“科学一号”在今年5月份退出海洋科学考察的历史舞台,改造成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洋科技人才实训基地,继续为我国海洋科教事业发挥余热。

  数量◆◆ 16艘科考船先后落户岛城

  功能强大的科考船是进行海洋探索的重要“利器”。从“科学一号”到今年6月份交付的我国最先进全球级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我市海洋科考“舰队”再次壮大。据了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以及中国海洋大学都拥有不同级别的科考船。目前,我市已拥有近海百吨级科考船6艘、远海千吨级10艘,可以实现从近海到远海再到大洋的科考任务。

  “向阳红01”为无限航区科考船,电力推进,具备动力定位能力,总吨位约4800吨,续航力可达1.5万海里,最大深海探测深度可达1万米(目前世界已知最深海洋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1.1万米)。该船具备海洋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海底资源、能源综合探测等重大深远海调查能力,能够满足深海大洋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是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据了解,“向阳红01”首个航次将在印度洋开展海洋环境相关的综合科学考察。

  海域◆◆ 科考足迹踏遍世界三大洋

  “科学一号”代表了我国当时海洋科考的探索能力,最远曾到达巴布亚新几内亚,自1980年建造以来,一直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航行轨迹遍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等海域,曾两次穿越赤道,总航程60余万海里。 “科学号”于2015年1月7日结束对雅浦岛弧海山生态系统的海山第一航次调查任务,1月10日,修整后的“科学号”从厦门港再度启程,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第二航次科考任务。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中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此次考察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总航程约6万公里,总耗时300天。截至2011年8月1日,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下水15年来,科学考察航程已达30万多海里(相当于绕赤道14圈),航迹遍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

  成果◆◆ 发现中尺度涡“东海冷涡”

  2015年6月18日,历时215天,航程28125海里,“大洋一号”完成第34航次科考任务,本航次第五航段对中印度洋海盆大约8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海底进行了地质取样和同步连续浅地层、多波束测量,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物。

  2016年5月17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圆满完成2016年度雅浦-里亚纳海山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工作,顺利返青岛。 “科学”号完成雅浦海山区32个站位的热流测量和重力取样,同时还成功回收6台海底地震仪(OBS),并完成300千米多道地震和7000千米多波束、浅剖和重磁等数据采集。“科学一号”在远航太平洋的考察中,科学家发现了“棉兰老潜流”,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学结构的传统认识,对海洋经向热量输送、平衡和气候有重要影响;在中国陆架考察中,发现了中尺度涡“东海冷涡”,推进了中国陆架环流的研究。

  千吨级科考船小档案

  “大洋一号”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1984年在前苏联基辅造船厂建成。 1994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船长104.5米、宽度16.0米、吃水5.60米、排水量5600吨、全速16节、巡航速度12节、定员75人。

  “向阳红01”

  2015年9月22日,“向阳红01号”科考船在武汉下水,今年已交付使用。“向阳红01号”船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科考船,满足深海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技术水平和考察能力已经达到国际海洋综合考察船先进水平。总长99.8米、型深8.9米、型宽17.8米、满载排水量4980吨、巡航速度12节、续航能力1.5万海里。

  “科学号”

  “科学号”船长99.8米、型宽17.8米、型深8.9米、排水量约46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最大航速15节、总吨位4711吨、自持力60天。科学号海洋科考船自2012年9月建造完毕后,至2015年3月已航行逾5万海里,航次涉及南海成因演化、南海北部冷泉区及冲绳海槽热液区生态系统调查、西太平洋地质、气候及海山环境调查。

  “向阳红09”

  向阳红09号为综合性海洋科学调查船,型宽15.2米、型深8.20米、设计吃水5.50米、航速18.3节、满载排水量4435吨。1978年5月24日下水。比起向阳红9号这个称谓,更让老百姓熟悉的是,它还是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母船。

  “向阳红06”

  “向阳红06”船总长91米、船宽14.7米、型深7.6米,装有艏部侧推装置,满载排水量4900吨,最大航速13.5节,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乘员60人。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调查船。船上装备了20余种、70余台(套)海洋观测浮标等设备,船上设有各种实验室和数据信息中心,总面积达267平方米。

  “东方红2”号

  隶属于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调查船“东方红2”号,1995年建造,1996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船长96米、型宽15米、总吨位3235、排水量3500吨、最大吃水5.5米、最大航速18节,定员196人,经济航速14.0节,续航力13000海里,自给力为60天。全船设有15个不同类型的实验室,总面积达325平方米,甲板作业面积330平方米。

  “科学一号”

  “科学一号”建造于1980年,配备先进的海洋调查仪器以及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可进行地质、地球物理、气象、化学、生物和环境保护等综合调查。总长104米、排水量3324吨、最大航速19节、经济航速15节、最低速度4.5节、续航力8000海里、船员编制38人、科学家编制63人、总吨2748。

  “海大号”

  “海大号”海洋科学调查船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科考船之一,2012年建造,2013年迎来首航,总长68米、型宽15.6米、排水量2650吨、续航力5000海里、自持力30天、最大航速13节、定员49人,是青岛第一艘以大学名字命名的船只。

  “北斗号”

  1984年6月20日北斗号调查船在挪威竣工,同年10月19日驶抵青岛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使用。“北斗”号总长56.20米、型宽12.50米、设计吃水5.10米、排水量3648吨、设计航速14.4节,适用于多种渔业与海洋科学调查。

  “科学三号”

  “科学三号”总长73.3米、型宽10.2米、满载排水量1224吨、经济航速14节、最大航速16节、续航力5000海里、自持力30天、定员48人(科学家30人,船员18人)。2005年建造,主要用于中国近海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和海洋化学等综合考察与实验。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远海 海洋科研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