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龙王节:四百年历史民俗味浓

2016-07-15 16:0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龙王节起源于今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前海西社区。始于明末,鼎盛于清代和民国年间。起初龙王节为前海西独有,后来后海西也受其影响,每逢农历六月十三,也一起庆祝龙王节。龙王节期间人们燃香庆祝,和亲朋好友宴饮同乐,寄托对居民们的祝福和丰收的愿望。2007年龙王节被列为城阳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始于明末,祈求海事平安

  记者从城阳区档案局获悉,龙王节起源于今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前海西社区,鼎盛于清代和民国年间。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有一年农历六月十三,天降暴雨,洪水在海边冲出一个龙王牌位,被前海西人捡到,于村东南盖了3间龙王庙,将龙王牌位供奉了起来。由于海西多海洋捕捞、海上运输和海水制盐者,深信龙王能保佑海事平安,风调雨顺。因而,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捡到龙王牌位之日,船家、盐户、渔民及其他民众自发地到龙王庙祭祀,许愿还愿。年复一年,终成海西所独有的节日“龙王节”,又称为“龙王会”或“雨节”。

  旧时农历六月十三前三四天,前海西村要到邻近村庄跑香会。所谓的“跑香会”,就是由村里会首组织,船家、盐户、渔民等出资组成百余人的队伍,由6人抬着供奉泥塑龙王的大轿前行,高跷、旱船相随,绣有蛟龙的彩旗和鼓乐队随后,到邻近村庄和灵山、马山和平度等地演出,借机宣传和扩大龙王节影响。跑香会、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煞是威风,好不热闹。

  农历六月十三祭龙王

  到了农历六月十三这天,从事海事活动的船家、盐户、渔民和近海下小海的人天还没亮就会到龙王庙前祭祀龙王。有祭祀的时辰越早越好,保佑平安,占先发财之说。龙王节祭祀时由前海西三官庙道士主持诵读经文《秋雨颂》,寓意保佑船东、渔家秋天出海风平浪静,海上平安,保佑秋天风和日丽,免降暴雨,使盐户晒盐有个好收成,保佑秋天风调雨顺,农家五谷丰登。

  前海西村海事昌盛之时,有海运和捕捞的船只达300余艘需供奉整猪,大家富户独备一头,普通人家则三五家合备一头。由于前来祭祀者众多,上百头整猪,最多达300余头整猪依次排开。祭祀开始,先由会首行三拜九叩大礼首祭,后船家、盐户、渔民等依次叩拜。龙王庙前秉烛燃香,烟雾缭绕,锣鼓欢腾,鞭炮齐鸣,叫卖的摊贩,打把式卖艺的江湖艺人,海西的亲朋好友从各地赶来,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十分壮观。祭祀仪式结束后,海西人各自回家,迎宾待客,美酒佳肴款待亲友。

  成胶州湾沿海的民俗

  龙王节先前为前海西独有,上世纪80年代,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后,棘洪滩街道后海西村受其影响,也于每年农历六月十三过龙王节,使龙王节规模得到了弘扬。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龙王节这一海西特有的传统节日更加被人们所重视,但祭祀仪式要简单得多,除由村内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外,还增加了村干部讲话,祝福乡亲和家乡的内容,使龙王节不再是一种迷信的祭祀,而是赋予了时代的气息,成为海西的一项传统文化和胶州湾沿海的一种民俗活动,内容也由传统的祭祀龙王,变成亲朋好友欢宴,预祝丰收,祝福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盛大节日。

  如今龙王节民俗味儿浓

  如今海西龙王庙已经在时间的冲刷下灰飞烟灭了,只留下当时龙王庙院内的一个“龙王池”。据介绍,龙王池临海,池里的泉水本来应是海水,但是泉水却清澈甘甜,旱年不干、雨季不溢、寒冬不冰。龙王池里有自然生长的鲫鱼、河鳗等水生鱼类,渔民们认为龙王池里生长的鱼类是龙子龙孙,所以这些鱼不但没有人捕捞,还有人来保护它们。

  龙王节是胶州湾北部沿海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而成的鲜明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俗。这一时令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本质的区别,为海西独有,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 文/本报记者 栾英杰 图/本报记者 赵伟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海西龙王节 民俗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