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刘娟从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毕业,顺利成为一名银行员工。排队办理业务的市民很多,经常抱怨银行办事效率慢。刘娟日思夜想、反复摸索创造出了一套业务办理流程,将储蓄单笔业务用时控制到60秒,比原先办理该业务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日均业务量不低于250笔,她也因此成为了单位的骨干,而这仅仅是青岛市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岛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实现了内涵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双提升,为培养大国工匠播下了“金种子”。据了解,目前,青岛共有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58所,在校学生10万人;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8所,在校学生8万余人。全市高中阶段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
缩影
90后小伙职业教育寻出路 储蓄业务办理太慢,怎样才能让储户享受更好的服务? 2003年,从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毕业的刘娟,到银行工作后想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左右开工,见缝插针,左手刷卡时,右手输入账号;取款打印的同时配好现金;客户签名时收拾柜台。她将储蓄单笔业务用时缩短为原先的一半,月均业务量达到了3900至4500笔,银行也正式将她的工作法命名为“刘娟流程”,并在全国推广。
胶州石沟村90后孙振盛,初中成绩中等偏上,考上高中的把握较大。如果上了高中,家人还要为他负担至少7年的学费。想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4年前他听从了亲戚的建议,报考了胶州市职教中心。在学校努力学习,让他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如今他凭借过硬的数控机床操控技术找到了称心的工作,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他们仅仅是青岛市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青岛市的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去年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并于同年11月正式实施。《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重点解决了目前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专业师资、校企合作、经费保障等难题,很多条款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青岛市也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继贵州省以法律形式出台规范职业教育发展的城市。
通道
分段培养搭建人才立交桥 据市教育局王铨副局长介绍,201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试点,“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是指选拔部分初中优秀毕业生进入试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学习3年,经转段测试考核合格后进入对应的本科高校学习4年。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数控技术专业、青岛电子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和青岛华夏职教中心会计专业首批参加了“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试点。青岛市开展该项试点以来,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今年,全市参与“3+4”试点的中职学校达到11所,本科院校6所,试点专业14个,招生计划770人。 “3+4”试点工作实现了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贯通,拓宽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成长的通道,给职业学校学生以技术技能、学业晋升的路径,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的重大突破。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今年首届学生已经完成转段考试,134名参加转段考试的考生成绩全部达标,他们将全部进入本科高校继续学习。
今年,市教育局联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15个中等职业学校的24个专业开展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试点规模为1200人。试点采取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加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二级学院牌子,首批试点采用 “三二连读”计划,实施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采取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联合设立普职融通实验班,实验班设在中职学校。首批共有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等6所中等职业学校和青岛十九中学等4所普通高中学校开展试点。每所试点中职学校拿出1个骨干专业的1个班开展普职融通试点,注册职业中专学籍,学制三年。实验班由中职学校和普高学校共同举办,双方签订人才培养框架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标准和教学进度,共同制定考核标准。
试点
现代学徒制促进职业教育 据了解,去年青岛市被教育部列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青岛市教育局联合相关部门下发了《青岛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心遴选30个单位的44个项目参加现代学徒制试点,重点在校企协同育人、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互聘互用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开展试点。
同时加强建立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遴选优质企业接收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开展生产性实训,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对实训产生的费用如带徒津贴、实训耗材、实习补贴等支付给企业,旨在充分利用重点企业的人才、技术及设施设备优势,引入现代学徒制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承担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教学任务的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产学良性互动。
现代学徒制试点和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致力于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出优质产品,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信心,提高职业素养。在企业师傅遴选中,注重遴选企业中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善于传授的“工匠”对学生传帮带,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训水平。
去年4月份,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机械车间就迎来了20名特殊的 “学生”,他们是岛城一家公司新入职的员工。他们毕业于 “211”院校的名牌大学,其中还有一名“海归”和一名研究生。公司安排他们到机械车间接受为期30天的技能训练,来补上“技能”这门课。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共建设13个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加强职教集团建设,青岛市先后成立了加工制造、旅游服务、财会金融、电子信息、汽车维修、服装、珠宝和文化艺术共8个市级职教集团,联合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实习等校企合作。
活动
职教义工开启新育人模式 据了解,青岛市自2014年始开展“职教义工志愿服务活动”以来,建立完善了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和活动实施方案,统一制定了“职教义工”标识。截至目前,全市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中职学生达到中职在校生总数的60%,注册志愿者比例达到30%以上。2015年以来,全市共有20720名中职学生参加了职教义工志愿活动,参加服务达41000人次,为社区和企业送课300余节。“孩子以前是比较腼腆的,参加了几次进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明显比以前好了很多,胆量和信心比以前增强了不少。对于自己学到的技能,他也越来越有信心。 ”市民张女士介绍说,她的孩子学习的是烹饪相关专业,经常会参加进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
去年以来,市教育局开始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青岛市全部中职学校均参与了体验活动,共开发100余门专业体验课程,接收了2.8万余名中小学生、社区居民进行职业体验。中小学生通过体验活动,学会自我设计、自我规划,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精心遴选职业教育宣讲员,成立职业教育宣讲团,利用初中召开初三家长会时间,走进初中学校,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和家长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自去年以来,市教育局共组织了210余名职业教育政策宣讲员走进80余所普通初中进行职业教育政策宣讲。
学习技术技能 弘扬“工匠精神” 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在未来枯燥的专业发展中,追求精益求精技术的快乐过程,诠释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内涵。据了解,今年3月份我市印发了《青岛市开展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通知》,通过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真实准确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改进教育教学行为,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特长、正视不足,加强自我调整和管理,实现人人成才的目标。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身心健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等五个方面内容,其中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着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五个方面内容提出了一级、二级指标及参考观测点、建议评价主体等指导性意见。各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细化和补充具有个性特色的三级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学校向学生和家长反馈阶段性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职业学校学生评优推先、推荐实习和就业、升学的参考依据。
与此同时,青岛还结合中德(青岛)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4年4月27日,教育部和德国教研部联合在青岛市举行了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揭牌仪式。该基地也是继上海和重庆之后中德职教合作联盟批准在华设立的第三个合作示范基地。基地建设以“国际化、现代化和本土化”为目标,以项目工作站为载体,鼓励和支持首批10个项目工作站与德国相关机构就质量管理体系、专业师资、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等项目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中德职教合作的新经验,全面提升中德职教青岛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目前,青岛市职业院校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常年开展教师交流培训、国际学生交换、研修,专业共建等活动,全市90%以上的中职学校和全部高职学院均有国际合作项目。 本版撰稿 记者 王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