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费县朱田镇位于费县西部,山区丘陵面积占到80%以上,是全省重点扶贫乡镇之一,2015年前全镇有省级重点扶贫村15个,而崔家沟则是全镇最穷的村。2015年底,崔家沟整体搬迁至朱田镇驻地的滨河社区,1670名村民生活、工作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路陡拐弯多最怕有人生急病 崔家沟村有524户、1670人,分散居住在15个自然村里,相距最远的自然村相隔4公里。村子距离镇驻地30多里,以前要出山只能通过一条仅能步行的羊肠小道。2003年村里修了条3米宽的硬化路,但山路太陡,拐弯又多,碰上冰雪天开车骑摩托都没法走。由于山路难走,村民们最怕有人生急病。村里尽管有个卫生室,但也就能治个头痛感冒,遇上老人得脑梗塞、心脏病之类,也只能抓瞎。村民裴怀山说,2012 年时,他父亲50 岁,在山上收花生时,突发脑溢血。救护车来时在山里迷路,他骑着摩托车往下走了3 公里才接上头,父亲被送医救治1 个月后不幸去世,“大夫说如果抢救得再及时些、山路上少颠簸些,他兴许就救过来了。”
吃水也是村里的一大难题。75岁的村民裴怀生说,住在山里的时候,碰上天旱吃水都困难,半夜3点就得去排队挑水,下到2米深的石洞子里用瓢舀,舀一瓢水进桶,等泉水涌出来再舀,“种地撒上种子,能不能收粮,就看老天爷了”。
此外,由于地方偏僻,窝在山沟里出不去,除了外出打工的外,大多数村民日子都过得有点儿紧巴。崔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曹厚海说,三年前,一位江苏姑娘远嫁到崔家沟,生了孩子后娘家人首次来做客。娘家人一路颠簸之后看到这穷乡僻壤,硬是把她拖回了江苏,还逼着办理了离婚手续。
村民外出或赶集都要去工地转转 2013年,当时的朱田镇领导找到曹厚海,商量将崔家沟村整体搬下山脱贫,并且向他说明了上级的政策。2014年初,曹厚海召集全体村民,向大伙介绍了把崔家沟村搬下山的想法。经过镇、村干部做工作,到2014年4月20日,除部分外地打工者暂时赶不回来外,全村98%的住户都签订了搬迁协议。
据悉,新建的社区被安排在朱田镇政府驻地北侧,因与镇政府一河之隔,取名为滨河社区。新社区占地42.7亩,2014年7月开挖楼基。村民们搬迁的心思都很急,社区动工后,许多村民外出或者赶集,每次都要到工地上转转。
曹厚海说,到2014年11月份,搬到社区的村民已经有80多户,但有些村民搬下山后又有点后悔:一些人觉得地还在山里,30多里路来回种不方便;还有人不习惯一下子住到楼上,“以后万一不适应怎么办?”
“我们当时赶紧做工作,一是抓紧建学校、建广场,亮化、绿化,把配套设施健全起来,让大伙有个新社区和旧山村的直观对比,另一个是对有点动摇的村民上门解释,流转土地、安排就业”,曹厚海组织村干部一通工作做下来,村民们的顾虑又很快打消了。
刚搬来不记路回家时走错门 由崔家沟村民搬迁下来居住的滨河社区到2015年10月份建完,共建起了16栋多层居民楼、50套带院子的老年房和一栋综合服务楼。社区居民楼通了暖气、宽带、有线电视,地面、墙面、厨房等全部整体装修安装,搬来家具就能入住;社区还配套建设了学校、卫生室、超市和服务中心等。
但从原来分散在山间、占地500多亩的山村里一下子搬进楼上楼下居住的社区里,不用说居住环境,单纯对如何使用新家里的各种设施,许多村民尤其是老人就“两眼一抹黑”。
由于许多老人原来在山里很少出门,有些人甚至十几年都没下过山,村委会专门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把大家伙召集在一起,教老人们如何过马路,如何认自己居住的楼栋和家门,怎么开门,怎么开关窗子,怎么使用水龙头和煤气阀。
“刚搬来的时候,有老人出门不记路,回家时跑到另一栋楼的同单元门前开门,钥匙插不进锁里急得用脚直踹门,好多人没用过太阳能热水器,上下开合的水龙头他以为左右转,好几户家里的都掰断了。”曹厚海说。
据介绍,为了让村民们适应“城里人”生活,村里进行了多次“培训”,甚至还组织服务队上门,挨家挨户讲解,现场演示教村民使用热水器、抽油烟机等各种开关,包括怎样使用马桶抽水。不到半年,村民们就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并且乐享其中。
“现在赶集近了,但消费也多了” 村民裴怀省说,村民搬家的时候村里统一出钱找人运送,他家除了儿子当时结婚的一套家具运过来之外,原来老房子里的锅碗瓢盆都扔掉了,床和被子都换了新的,家畜和农具也都一并处理了。但也有村民不舍得扔,有的将 家里的狗带到了新家,还有的在社区附近村里租院子养鸡、养猪。
原来在山上,裴怀省种了两分菜地,葱蒜、韭菜芹菜、白菜萝卜,他都会应季种点,一年到头,下来什么菜吃什么菜,那时家里养着鸡,鸡蛋不用买,搬到镇上的社区后,菜地没了,鸡也不能养了,裴怀省隔几天就要到集上买菜买蛋。“现在赶集近了,不过消费也多了。”裴怀省说。
因为担心搬迁后没法种地,有的村民几年前就开始积攒小麦等粮食。裴怀省家去年收的几百斤花生就没有卖,他让亲戚打了300斤花生油储存起来,随吃随拿。
裴怀省说,以前住在山里,冬天冷风从门缝、石头缝里直往屋里钻,水桶里的水都能结成冰坨。去年冬天,社区统一供暖,许多老人一到冬天就犯的老寒腿今年不疼了,最让老人们高兴的是,原来他们冬天天冷前洗次澡,不到春天天气暖和,大多数人不再洗澡,冬天有暖气后,他们想什么时候洗澡都可以了,“住进了社区,和以前蓬头垢面不同,现在男女老少出门前,都知道打扮打扮了。”
老房按平方折算老人可住老年房 曹厚海介绍,崔家沟村搬迁是按照货币折算进行的,原有老房子每平方米折算约600元,社区楼房每平方米折算约850元,一般的三间平房能折算6万元左右,相互抵扣后,再多退少补;对于不愿意住楼的老年人,交上2万元押金可以住进老年房,待百年后把押金再退给其亲属,房子由村里收回。
据了解,崔家沟村共有各种土地总面积9223亩,其中耕地4680亩。实施整体搬迁后,对原来的建筑用地、荒山野岭等进行复垦、开垦,又增加了4000多亩耕地,除去修建塘坝、道路和公墓等公共设施,还拥有耕地近9000亩。“这些地分为3块,4000亩流转给了4家农牧业公司,发展中药种植、养殖和生态观光旅游,4000亩划为50多个家庭农场,剩下的不到1000亩分配给了还愿意自己种地的村民。”曹厚海说,耕地整合后,上级政府又拨付资金修建了十多座小型水库、水坝,解决了灌溉问题,同时整修扩建了进山的道路,种养、观光等基础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土地流转原来一亩地200元没人要,现在达到了每亩600—1500元。”
土地流转为崔家沟村一年就带来集体收入240万元,这笔钱被用于保障村民生活。除了缴纳社区物业费、环卫费等,村里目前还给近百位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的生活费,“加上养老保险、低保等费用,老年人统一实现了脱贫。”
为集合劳动力将组建劳务公司 据统计,崔家沟村目前共有劳动力800多名,其中有部分年轻人常年外出经商或务工。“眼下土地流转了,大部分人都跟着农牧业公司栽树,1天工资70多元。”村民裴超群说。
曹厚海介绍,4家农牧业公司和50个家庭农场投资的种养殖、旅游等项目,常年需要600多名劳动力。村里正打算成立劳务派遣公司,把劳动力集合起来,哪个公司或农场有活就往哪里派,不用村民自己找活,在家等着车接车送就行。
费县扶贫办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除了进山上班外,朱田镇政府还在驻地招商建起了服装加工和物流两个扶贫园区,为崔家沟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有空闲的妇女可以到服装厂计件挣钱,农闲时节男性劳动力也可以到物流公司等地打零工。同时,镇上还引进了来料加工企业,帮助崔家沟村民灵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