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路街道四个感人家庭 了解家风故事(图)

2016-08-23 15:2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半岛记者 王一婷 刘晓林 图/受访者提供

  照顾残疾妻子十几年、恩爱如初的善良丈夫,照顾“公爹”而不改嫁的贤惠儿媳,每天给九旬母亲派“任务”的孝顺儿子……这些云南路街道里的优良家风典型家庭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温润家风的意义。本期记者带您走进四组家庭,一起了解他们的家风故事。

  “十几年来,吃喝拉撒全靠丈夫”

  ●出场:嘉祥路社区 张惠云家庭 ●家风:夫妻恩爱,同甘共苦


  在云南路上有一个零售屋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开店的人是患有先天肢体一级残疾的张惠云。今年40岁的张惠云虽然身体残疾,但她和丈夫结婚14年来凭借坚强的意志和不怕输的精神,相互扶持,从原来“艰难”的生活,到现在不仅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还拥有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

  8月17日下午,记者在张惠云的零售屋见到她时,她的丈夫正在温柔地给她喂水。由于张惠云是先天性肢体一级残疾,还患有类风湿及强直性脊柱炎,全身大部分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

  “我身体不好,生活不能自理,跟丈夫结婚这十几年来,吃喝拉撒全靠丈夫帮忙。”张惠云告诉记者,自己跟丈夫是自由恋爱,能跟丈夫走到一起自己一直觉得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我虽然不能像正常的妻子一样帮助丈夫干活,但每次出去买菜或者逛街我都会依着丈夫的口味先买,买他爱吃的。”张惠云笑着说,做什么事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这也是两人十几年来一直恩爱有加的秘诀。

  “我虽然身体残疾,但一直以来我都不服气,是一个很喜欢挑战的人。”张惠云笑着说道,她一直觉得正常人能干的事残疾人一样能干,并且也不一定会比正常人干得差。曾经有一份网络客服的工作邀请张惠云去做,工作简单,工资待遇也不错,但张惠云却毅然选择了自己创业。

  “当时那家公司很看好我,因为我打字比较快,反应程度也可以。”张惠云回忆道,待遇一个月1500元左右,这个工资待遇作为一个残疾人来说还是可以的。“我自己比较喜欢跟人打交道,觉得做网络客服比较虚拟,虽然待遇可以,但我不是很喜欢这份工作,于是就把这份工作介绍给了别的残疾人,自己选择了创业。”张惠云笑着说。

  “最开始我和丈夫两人的零售店只有2.5平方米,那时条件很艰苦,只能站着没地方坐。”张惠云回忆道,如今的零售屋近10平方米,已经很满足了。“生意虽然不大,但都是我和丈夫共同努力创业得到的成果。”张惠云笑着说,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更美好。

  丈夫去世,她挑起照顾公婆重担

  ●出场:莘县路社区 宋淑华家庭 ●家风:以孝为先,善良包容


  家住莘县路29号的88岁老大爷韩光善是个幸运的老人,因为他有一个善良的儿媳宋淑华。8月19日,记者来到他们家中,韩光善正躺在床上休息,一旁的宋淑华一直守候在床前照料老人。

  2000年,宋淑华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了,公公婆婆受不了打击,不久都病倒了。在宋淑华认为,虽然丈夫走了,但她没有理由丢下二老。后来,婆婆因患癌症去世,她又扛起照顾重病的公公的重担。命运捉弄人,公公患有先天性肠道疾病,加上有高血压、心脏病病史。她只能辞职回家全身心地照顾公公。2007年公公患上声带癌,自手术后,便卧床在家,而且每隔两个小时就得大便一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宋淑华怕公公摔倒,每两个小时就陪公爹上卫生间,也从来不嫌脏臭地为公爹擦洗。在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下,老人的身体状况好转,心情也不错,在轮椅的辅助下可以遛弯了。但是噩耗又来了,公公腿部不小心受伤,再次卧床休养。

  “以前我每天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公爹’出门转转,他会喊着去哪逛,最喜欢去团岛吧。”宋淑华说,去年公公腿部受伤后,一直卧床在家,她每天的工作就变成了足不出户地陪伴老人,买菜也托街坊邻里代买,生怕不在时老人会有需要。老人腿脚不便了,连大小便都难以自理。“他150斤,比我沉了30斤。我腰间盘突出,上了年纪也有点力不从心了。邻居魏延琴主动过来帮忙,我们两个人一个周给他‘灌一次水’,解决大便问题。”宋淑华说道。而这些都让“公爹”韩光善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晚上最多睡三四个小时,她也跟着我熬夜。为了照顾俺,儿媳已经几年没回过一趟娘家了,平时只能打电话给家里老人报个平安。俺儿子去世16年了,她没改嫁,照顾完婆婆,还得照顾着我……”老人说着说着老泪纵横,“俺这个儿媳妇真是比亲闺女都亲!”

  “最好的教科书是言传身教”

  ●出场:嘉祥路社区 李淑青家庭 ●家风:勤劳能干,尊老爱幼


  今年已年过六旬的李淑青,是嘉祥路社区的一名普通退休党员。她每天时间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照顾母亲,下午照顾孙儿,晚上儿子儿媳下班回来照顾一家老小。”8月19日,李淑青说。

  李淑青是家中最小的子女,由于哥哥姐姐们年事已高,照顾母亲的重担一直在李淑青身上。“我自己眼睛视力不好,母亲在我年幼的时候没有嫌弃我、抛弃我,并且尽心尽力地养育我成人,现在她老了我理应照顾她,这一切都是我作为子女应该做的。”李淑青说道。

  每天天一亮,李阿姨就出门采购,把一天一家人的生活物资都买回来。然后煮饭做菜、洗衣服,还得抽出一定时间给老人按摩全身,保证老人全身舒适性。在李淑青的悉心照顾下,母亲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好,不光母亲很满意,也常常获得街坊邻居的称赞。

  多年媳妇熬成婆,李淑青也升级变成了婆婆,还做了奶奶。除了照顾年近百岁的母亲,李淑青还要担负起照顾孙子等很多责任。对于婆媳关系,李淑青觉得最好的教科书就是“以身作则”。她用实际行动给儿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儿媳也深知婆婆的辛劳,经常主动给她搭把手。

  每天晚上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欢聚一堂的时间,儿子儿媳下班回家,李淑青会做上一桌好菜,让忙碌一天的家人都能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得到放松,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美美满满。李淑清阿姨常说:“我就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没有太高的文化,靠的是努力辛勤工作劳动过日子,我就希望全家老小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照顾好我的母亲、照顾好我的老头儿子儿媳和我的大孙子,我就满足了。”

  “不孝顺,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家庭:寿张路社区 彭岩家庭 ●家风:以孝为先,传承美德


  33年前,父亲去世后,彭岩就担负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虽然今年彭岩也已经70岁了,但是他33年如一日地照顾母亲,将母亲开心与否放在首位,为母亲培养兴趣爱好,陪母亲健身……在他的照顾下,虽然他的老母亲已经95岁了,但是身体依然康健,每天生活得很充实。现在,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孙子也以孝为先,喜欢陪伴家里的老人。8月17日,在寿张路社区,记者见到了孝敬老人的彭岩,听他讲述了自己与老母亲的故事。

  “我们兄弟一共三个人,33年前父亲去世后,母亲提出想跟我们一起过,那我肯定要把母亲照顾好。”彭岩告诉记者,他平时的观点就是“百善孝为先”,如果不孝顺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而且我的妻子跟我的观点也一样,在照顾老人方面,她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彭岩笑道,“很多人家都照顾不好老人,但是把老人当做自己的小孩来养,那肯定能照顾好。”

  在照顾老母亲方面,彭岩和妻子江书美没有别的诀窍,唯一一点就是把老人的开心和需求放在首位。“每季下来新鲜果蔬,我们都会买回来给老人尝尝,她喜欢吃,我们就会多买一些,让老人吃得开心。”彭岩说道,除了吃的方面,他还会经常给母亲讲个笑话,唱几首歌,这个时候,他的母亲就很开心,会拍手叫好。

  每天早上六时到六时三十分,彭岩都会给他的母亲一个任务,那就是绕着小区转一圈去买几根油条,而彭岩就跟在身后。“我给母亲的这个任务一方面让她锻炼身体,另一方面让她觉得自己也是能帮上忙的,这点也很重要。”彭岩说,吃完饭之后,他还会和母亲一起练书法,让她用毛笔写下一天的事情,多活动脑子。现在,虽然彭岩的母亲已经95岁了,但是身体依然康健,每次在楼下聊天,还帮助身为楼长的彭岩担负起看家护院的职责。“每次有陌生人进入楼院,母亲总是第一时间告诉我。”彭岩笑道。

  虽然彭岩和妻子都已经70岁了,但是在彭岩看来,他们照顾母亲依然“不费事”。“我觉得我的身体还行,也能一直照顾下去。”彭岩说道。在彭岩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孙子都将孝道放在首位,“我8岁的小孙子,每次回家都是先叫太奶奶,有什么好吃的也都先给太奶奶吃。”彭岩说,“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很欣慰,言传不如身教,我们老一辈也要给年轻人树立好的榜样。”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