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住半年家装电话不断 装饰公司共享业主信息

2016-09-08 13:2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记者 尹彦鑫 潘立超

  购买新房已经入住,却仍能经常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近日,黄岛警方公布两起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揭开了个人信息泄露渠道的冰山一角。原来,在某些公司或者单位的内部,个别员工可能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在不法分子的利诱之下,将公司或者单位的内部资料倒卖出去。

  QQ群里贩卖居民信息

  日前,家住黄岛区某小区的杨先生非常苦恼,他是今年年初购买的新房,随后就装修住了进去。可是时间不长,杨先生就开始接到一些装饰公司的电话,问杨先生是否有装修新房的需要。直到半年多后,杨先生还经常接到此类电话,不堪其扰。杨先生同邻居老李说起此事,老李感叹自己也经常接到这些装饰公司的电话。他们认为可能是物业公司泄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于是多次到物业投诉。物业公司坚称信息不可能是他们泄露出去的。众多的装饰公司是从哪里得到杨先生等人的信息呢?

  今年7月,黄岛公安分局网警大队多次接到群众的举报,称经常接到装饰公司或者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怀疑信息被泄露。工作中,民警发现在一个“装修装饰交流”的QQ群里,两名比较活跃的网民多次发布消息称,有小区业主信息可出售。

  很快,暂住在黄岛区的沂源县人李杰(化名)和淄博市人黄伟(化名)进入警方视线,他们正是这两名比较活跃的网民。在掌握了李杰、黄伟涉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有力证据后,黄岛警方先后于7月18日和7月25日将他们抓获。

  被抓前一晚还卖出近千条

  黄岛警方审查发现,李杰从2016年3月起,通过互联网购买黄岛区多个知名小区的产权信息24000余条,涉及业主8500余人,然后通过互联网转卖给他人,从中非法获利1万余元。

  李杰今年21岁,是沂源县人,在黄岛一家装饰公司负责拉客户。为了多联系客户,多挣提成,李杰想到了从网上购买小区业主信息。2015年9月,李杰通过QQ找到了卖个人信息的网民,于是花2000元购买某小区的业主信息。今年3月和7月,李杰分两次又从这名网民手中购买多个小区的业主信息,花费了3300元。购买信息后,李杰的业务量有所上升,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想到了转卖这些信息“回收成本”。李杰在“装修装饰交流”QQ群里发布了出售信息,很快就有人向其购买信息,李杰获利1万余元。就在被抓前的晚上,李杰还卖出信息990条,获利300元。

  黄岛警方抓获的另一名犯罪嫌疑人黄伟是淄博市人,今年29岁。同李杰一样,黄伟也在装饰公司工作过,但他早在2014年1月就开始了转卖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据黄伟讲,企业员工信息是其在2013年从事企业培训工作的时候一些企业提供给他的,车主信息是他用企业员工信息交换来的,小区业主信息则是2014年在装饰公司工作时老板提供的。据黄伟交代,由于他转卖的信息准确率不高,且有些信息是他加工伪造的,因此卖的价格就便宜,累计获利8500余元。

  为多拉客户共享信息

  在侦办李杰、黄伟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时,办案民警发现,一些装饰公司为了多拉客户,“共享”业主信息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的装饰公司之间,员工互相置换客户信息,他们竟然把这当作是“行规”。民警介绍,任何出售、泄露、窃取、购买、交换公民信息的,都是违法行为。

  黄岛公安分局网警大队民警提醒,发现个人信息遭受侵犯时,要及时举报或者报警。另外,要增强个人信息自我保护意识,现在很多人在公共场所喜欢使用免费开放的WiFi,有的喜欢在微信朋友圈晒个人的出行信息,网络上许多的抽奖活动等都需要提交个人信息,这些都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因此要格外慎重。个人的电子邮箱、网络支付及银行卡等密码要有差异,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无关人员,投简历等只提供必要信息,慎重参加网上、网下调查活动,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

  分析 经手环节多,“内鬼”很难找

  记者调查了解到,很多市民在购买了新房之后,往往都会接到装修公司或者家具公司的电话。在之前,也曾经有媒体报道称,不少即将交付小区的业主电话名单流入到了岛城多数装饰公司。据市民王先生介绍,他在前几年购买了滨海欢乐城附近的一处新房之后,也接到过装修公司的电话,对个人信息泄露很担心:“几百个陌生人清楚我住在哪儿,手机号码是多少,身份证号码也可能被他们掌握。”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曾记下几十家打来推销电话的装修公司名字,想打官司起诉他们“骚扰”,并起诉房产公司。但咨询律师朋友后放弃了这一念头。对于这个情况,房产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开发商做营销活动,渠道扩展、园区服务、物业公司等等都可以有一套完整的业主信息,经手的人很多,如果有人经受不住诱惑,只需要其中一人在一刹那拍上一张照片,业主信息就会泄露出去。

  山东文翔律师事务所刘书峰律师表示,市民的个人信息维权并不容易,“一方面,无法将打推销电话的骚扰行为转化为当事人具体的经济损失,因而无法提出赔偿;其次,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可能被多个环节掌握,很难证明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因而找不到被告”。刘律师还表示,现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也在与时俱进:“去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其中不乏基于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立法亮点。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许可,不得随意泄露和买卖;窃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本案所涉及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就是新设的罪名,并且最高刑提至7年,处罚力度加大,震慑作用更强。”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