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听市档案馆专家说说青岛工业文明史

2016-09-11 11:3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记者 付晓晓

  郝建秀细纱工作法、王吉庭小组、青啤操作法、技术革新能手徐呈龙、振超效率和孙波效率、装载机司机郭凯、汽配全能手苗立岐……这些都是岛城响当当的产业工人品牌。从过去到现在,青岛金牌工匠层出不穷,为岛城“工匠精神”留下了丰富的注解。今年以来,本报记者挖掘了岛城制造业多位能工巧匠的背后故事及其行业背景。近日,记者走进市档案馆与专家交流,在对青岛工业文明史的梳理中,深入了解了岛城工匠精神扎根、孕育的深厚土壤。

  工业崛起成就“品牌之都”

  “工匠精神在青岛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青岛市工业文明史专家、市档案馆社会宣传处处长周兆利表示,青岛工业基础较好,产业工人队伍庞大,为工匠精神的孕育和升华提供了环境。据周兆利介绍,青岛的工业史可以追随到建置之前,陶瓷制造、草编等传统工艺的手工业作坊在1897年前就已出现。1899年,青岛港和胶济铁路动工,构建起港口与铁路的现代交通体系,造船、机车等现代装备制造业也随之出现。1902年,德国为满足殖民地基本生活需求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啤酒厂、矿泉水厂、屠宰场、蛋厂、砖瓦厂、电厂、缫丝厂等工厂相继开办。

  同时,为满足青岛租借地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船坞工艺厂徒工学校和四方工厂徒工学校相继建立,成为青岛工业技术教育的开端。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工程师则开始为青岛企业输出管理者和工程师。随着制造业的发轫,青岛成为中国较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西方现代工业开始输入青岛,奠定了青岛现代工业文明的雏形。

  此后,在经历诸多社会变迁之后,青岛的工业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飞跃。据周兆利介绍,“机械、钢铁、化工、家电电子等产业得到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纺织、机械等产业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位;橡胶工业产值仅次于沪、津,位居全国第三。”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实施工业企业改革,调整工业布局,引进外资,发展民营经济,全面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工业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工业“品牌之都”。

  金牌产业工人层出不穷

  “青岛产业工人一开始就接触到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和技术,见过世面,受过锻炼,眼界开阔。”周兆利说,但是由于制度不合理,新中国成立前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受到了压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企业民主改革,废除了把头制、包身制等落后制度,工人翻身做了主人,激发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涌现出一大批技术革新能手、优秀产业工人,并带动了所在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的发展。

  郝建秀细纱工作法、王吉庭小组、青啤操作法、技术革新能手徐呈龙、振超效率和孙波效率……这些都是岛城响当当的产业工人品牌。“他们身上体现着我们今天所说的工匠精神,不断技术革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卓越。”周兆利说,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青岛历届政府都很注重培养技术工人,经常组织劳动竞赛和生产技能比赛,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所以青岛拥有产生能工巧匠的深厚土壤和氛围,加上青岛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产业工人有施展的舞台,由此,金牌工人层出不穷”。

  各行各业都需工匠精神

  说起工匠,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蓝领工人,但是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刘文俭表示,不只是在工业领域,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在他看来,社会发展正在朝着精细化的方向转变,社会生产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粗放式进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适用于各行各业。

  “青岛文化涵盖了开放、包容、卓越、和谐这四个方面,其中卓越就表现为对标准和品质的精益求精,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体现。”刘文俭说,工匠精神应该落实在社会方方面面,理发师剪发,为消费者修剪出一头好发,离不开工匠精神;医生给患者做手术,依靠高超的医术成功救死扶伤,也得有工匠精神……“各行各业完成的质量提高了,自然会助推城市文明进步,相应人们的生活水平必然也会得到提升。”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