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市立医院东院急诊 医生三小时接60多患者

2016-09-18 08:29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三小时看60多位患者连水都喝不上的急诊医生、被担架划伤腿却依然坚持岗位的120急救人员、小步穿梭在各个病区内的护士们……9月15日,又是一年一度中秋节,当家家户户吃着月饼,围坐在一起聊天赏月时,市立医院东院急诊室的这些医护人员却根本停不下来。从当天晚上7点半到10点半,记者在这里体验整三个小时,眼看着患者走了一批又一批,只有他们永远坚守在那里,用独特的方式度过这个月圆之夜。

  “中秋节都在家里团圆,还会有人去医院吗?”这个疑问在记者到达市立医院东院急诊后被彻底打破,眼前急诊内科诊室内十几位患者正围在医生旁边。“哪里不舒服?多长时间了?”透过拥挤的人群,记者依稀看见她一手拿着化验单,一手写着病历,忙得头都抬不起来。她就是记者今晚的“体验”对象——市立医院东院区急诊内科医生王松梅。

  正是急诊高峰期,记者根本无法和王松梅打招呼,只能在旁边默默观察。一名护士脚步匆匆地走进急诊内科:“医生,能给这位病人开个退烧药吗?”“不行!怀孕怎么可以吃退烧药?坚决不行!”一位上了年纪的患者在看完病后追问:“大夫,我现在这病情,能喝点水吗?”“喝点没事的,放心好了。”王松梅语气轻快,手里的笔转动得更快,后面还有很多患者等着她。

  转眼间,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患者们一个个离开,王松梅仍然盯着电脑屏幕处理患者信息,记者走上前……

  “你哪里不舒服?”

  “王医生,我是信报的记者。”

  “不好意思,今晚病人多,我都没看到你来了,趁这会儿没病人,你快问,一会儿那批化验的回来了,屋里人又满满的了。”只是她并没能和记者多说上几句话,更无法把这么宝贵的时间专门用在接受采访上,她边回答问题边翻看患者病历,没几分钟患者们就陆续回来了,她只能跟记者说了句抱歉,转眼就被被淹没在患者中,只有她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你这病要长期调理,不能着急,就像家长带孩子一样,要有耐心,找个信得过的专家好好调理去吧。”

  “谢谢大夫了。”

  半个小时,在王松梅接诊的二三十位患者中,这是记者听到的患者对她说的第一声“谢谢”。

  这天晚上,急诊科的患者特别多。20时20分,一位头部受伤的患者从救护车上被抬下,护士赶紧用双手轻轻托住他的头部,急诊门口的保安也过来帮忙,直到患者被医生带走,护士才转身走进旁边的中心注射室,继续为其他病人服务。

  一位右脚受伤的的男士正坐在轮椅上,用左脚用力踩着地面慢慢向前移动,他的手里还抱着一盒月饼,妻子正在挂号处缴费。这时,一位个头不高的小护士忽然出现在轮椅前:“我来帮你吧,小心脚!要去哪边?我推你过去。”

  “谢谢,我这大体格,我老婆推我很费劲,寻思自己往前慢慢挪呢。”

  “你这就剩一只脚还不老实坐着,我推你去吧。”小护士边说边帮他把双脚放到轮椅踏板上,扶住轮椅扶手,肩膀一耸,双臂猛地一用力,轮椅慢慢地向前移动了。

  中心输液室的护士、急诊留观室的护士……记者叫不上她们的名字,患者们应该也不知道,只是中秋之夜,她们弱小的身影穿梭在急诊室的每一个角落,不管谁找她们,都会马上得到帮助。而没有人注意到,哪怕是暂时能停下脚步站着稍微休息时,她们的身体也是保持着略微向前倾、双腿自然打开的姿势。长期站立工作的人都知道,身体前倾重心前移站立,比较不容易累,对于护士来说,这种站姿早已成了习惯。

  从记者走进急诊室 ,一个半小时过去了,患者走了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却还是他们。21时09分,120急诊接到电话,几个医务人员接到通知后,大步跑上急救车,刚上车的医护人员伸出一只手,拉一把即将上车的护士,司机下车检查救护车的后门是否关好,转身跳上驾驶座位,“砰”的一声,车门关上,急救车独有的蓝色灯光开始闪烁。这一切发生得很突然,但又是那么自然,没有一个细节停顿。

  “一秒,两秒,三秒……”记者心里默数着,仅仅六秒时间,救护车就消失在夜色中了……

  21时31分,急救车回来了,一位老人正躺在担架上,意识模糊,呕吐物吐了一身,路过的患者都皱着眉头,捂着鼻子躲开了。家属着急地围在担架旁,“快救救我爸爸 ,他突然晕倒了!”护士一边为老人擦去呕吐物,一边把老人转移到病床上,“头朝这边!再往下点!快送去神经科!”

  老人被送走了,120急救车上的医护人员靠着车门稍作休息。等担架重新放回车上,他们瞅了一眼高挂在天空的月亮,转身又上了车,再次离去。

  急诊大厅逐渐安静下来。挂号窗口处四五个人在挂号排队,预检分诊处的护士正给患者还回来的轮椅上锁,三两个患者带着化验单走进急诊外科,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腿略微向外弯曲,蹒跚着被家人和护士扶着走出了急诊大厅,重症监护室内不少患者都已经睡着。突然,一阵孩子的哭声,在急诊的走廊里回响,记者循着声音来到了急诊化验室 ,一对夫妻正领着的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前来化验,小女孩头上贴着退烧贴。

  “爸爸抱!”孩子哭哑的嗓子,抽泣地喊着。化验室的医生在玻璃窗后,低着头忙碌着,终于把化验单递到了父母手中。路过的护士,轻轻摸了摸孩子烧红的脸:“不哭不哭,吃了药就不难受了哦。别怕哦,阿姨陪你一起去。”

  第一个就诊高峰期终于结束。护士长舒一口气,看看病历看看急诊室,她们今晚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人物特写

  腿被划伤依然坚持工作


  时间已经到了22时12分。急救车上穿灰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小李一瘸一拐从车上下来 ,轻轻放下手中的担架,缓缓走进清创室,原来他的腿上被划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处理完伤口后,医生劝他请个假,别再去了。“没事,上车时不小心让担架划了道口子,不要紧。我请假,人就更少了。”他摆摆手,转身拿起那副掉漆的担架 ,又要往急救车上爬。一直在急诊内科忙活的王松梅听到声音跑出来刚要劝说,一位患者却来到她跟前。这是今晚她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座位,一整晚,她忙得没喝过一口水,没上过一次厕所。

  王松梅又回到了诊室,小李也忍着伤痛扛起担架朝救护车走去。

  ◎记者手记

  三个小时内,王松梅看了60多位患者、护士们在急诊室不知道来回穿梭了多少趟、120工作人员小李被划伤后依然扛起担架……这天晚上,记者为他们一次次感叹,被他们一次次感动着,当看到他们忙碌而焦急的身影,几次想采访却又止住脚步。

  记者离开医院时,已经接近晚上11点,一位位医护人员从记者身边走过,他们可能已经忘记,还有一个多小时,2016年的中秋节就过去了。想起王松梅的话:“总要有人做吧。医学是个客观的问题,容不得出错,我已经工作20多年了,我要把我几十年的知识,用几秒钟告诉一个患者,给他找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如果我这几秒钟和家人在一起过中秋了,那么这个患者就无法和家人过个开心的中秋节。记不清数字,大部分节日我都是和患者一起过的,这么多年,习惯了。就这么一秒一秒,时间过得特别快。”

  走出医院,对着月亮说:“中秋快乐!辛苦的白衣天使!”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实习生 宋淼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