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就是出路。为深入宣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展示山东省精准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新成果,9月19日-24日,“供给侧 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举行,来自全国50多家网络媒体的百余名记者、评论员,以及理论专家、知名博主和网络大V,奔赴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德州、威海、滨州、东营等地,深入供给侧改革一线采访调研,充分发挥正面宣传、典型宣传的带动引领作用。大众网即日起在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全媒体全平台推出“供给侧 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系列评论“侧论”。
“供给侧 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系列评论——侧论(1)
山东策:以更加强健的体魄走在前列
大众网评论员 丁厚勤
“中国号”经济巨轮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快速行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三驾马车”变得沉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放缓速度,提升效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剂良方。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到四年后的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庞大的经济体量足以震惊世界。
事物发展由量变引发质变,再由质变产生新的量变。在新的发展时期,庞大的数量让中国经济“看上去很美”,质量的不足更值得打量:国人到日本购买马桶盖,到韩国购买彩妆,到澳大利亚购买奶粉,触动了国内企业主心底的痛。
与产品质量相比,中国经济发展本身的质量更值得警惕:产能过剩,僵尸企业苟延残喘;制度性成本过高,企业创新乏力;楼市库存过大,“空置”住房可供2.2亿人居住……。
越是在经济环境不利的形势下,越是要强身健体练好“内功”。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抵御冬的严寒,才能平稳向前。
作为经济强省,山东面临着同样的“成长的烦恼”。今年5月,山东省制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明确27项重点任务,提出40条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绘就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一系列改革扎实推进。
改革,就是对症下药。“三去一降一补”,包含舍与得的辩证法。去年8月,东营的利华益利津炼化公司主动拆除一套250万吨炼油装置,换来350万吨紧扣原油使用权和紧扣配额。事实证明,企业主动去产能,降低的不是收入,而是能耗和成本。除了国家指定的5个去产能行业,山东自我加压,将炼油、轮胎、煤炭、化工4个传统行业纳入去产能行列,统筹推进“5+4”行业过剩产能化解。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将使企业,阵痛过后,换来的是整个行业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重在尊重市场规律。“看不见的手”总有神奇的力量,去库存即顺应市场导向。相关分析显示,山东产销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一年就可以减少资金占压约1500亿元。对于全国普遍存在房地产库存压力,山东省将其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解决好新市民住房需求。今年上半年,全省销售商品房面积同比增长16.5%,高于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销售额增长19.4%,高于去年同期9.7个百分点。近两年,山东省棚改总量均居全国首位,今年计划开工48.02万套,不少地市反映计划指标不够用,表现出强大的消化能力。
改革,是企业发展所需。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山东省已分9批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524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182项保留至目前的719项(涉及433大项)。目前,省市县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据预算,山东省今年可为企业新减税费负担400亿元左右、用电成本100亿元左右,加上之前国家和省级的财税政策继续发挥作用,全年为企业减负2000亿元。企业轻装上阵,则可以通过才创新追求高效益,通过加强管理降低运行成本。
毫无疑问,供给侧结构改革将迎来服务业的黄金时代。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服务业是山东经济亟待补长的短板,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两网两通”工程正在进行,品牌强省战略、扶贫工程强力推进,魄力大、力度大、空间大,服务业短板在逐渐拉长。今年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7.9%,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山东大地上深入开展,企业失去的只是“赘肉”,得到的是更加广阔的市场。未来山东经济,将以更有后劲的姿态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