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展示抗美援朝纪念章。
文/图 半岛记者 肖玲玲
又是一年重阳时。10月8日上午,八大关街道联合青岛疗养院走进金口路社区两户老人家中,开展入户义诊活动,为其进行心电图、血压、血糖等检查。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老人中,85岁的于秋萍老人是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党员,60多年前,她在朝鲜随军“征战”沙场,“主要是负责野战所医护工作”。
搪瓷缸纪念章珍藏60多年 10月8日上午9点半,记者随八大关街道及青岛疗养院工作人员来到金口路社区于秋萍老人家中,已经85岁的她气色很好,而且耳聪目明。疗养院工作人员在给老人做了检查后,提醒老人血压有点高,心率有点快,不过没什么大问题,只是需要定期查体,老人则笑说,“见到你们有点紧张,太高兴了,所以心跳有点快。”一屋子人都被老人逗乐了。
记者环顾四周,发现老人家中窗明几净,干净清爽,很难相信这是一位85岁老人的房间。原来,她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说着,她从床头拿出了一本相册,翻开里面,一张张穿着军装的独照、合影无不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军旅生活,于秋萍一边用手摸着一张五人合影,一边感叹道,“这里面现在就剩下我和这位战友两个人了,其他三人都去世了。”接着,她又从床头的柜子里,翻出了一个搪瓷缸,上面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这个我一直留着,60多年了。”同样一直留着的,还有两枚纪念章,分别写着“抗美援朝纪念”“和平万岁”,这两枚纪念章被于秋萍用手绢包裹着,放在搪瓷缸中。
20岁赴朝在野战所行医 于秋萍老家四川,1964年来到青岛,“我是1949年12月参的军。”当时18岁的于秋萍前往东北,学习医护工作。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1951年初,20岁的我随军出国,来到朝鲜,主要负责野战所医护工作。”据她介绍,“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士,很多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体不太好,容易生病,我们就是治病的,负伤的伤员一般由外科负责。”
于秋萍到朝鲜的时候非常冷,虽然身上穿了棉袄、大衣,也无法抵御刺骨的寒冷,很多战士得了肺结核、伤寒病,“有一位战友晚上牺牲了,那时的感受我至今难以忘怀。”于秋萍说,当时,为了不影响到防空洞里的其他战友,她和另一位医护人员将牺牲的战友抬了出去,当时才20岁的她浑身发抖,过了很久才缓过劲来。
摸黑工作严防敌机扫射 虽然不用直接面临敌人,于秋萍每天的节奏却没有丝毫轻松之处,“生病的战士都居住在朝鲜老百姓家中养病,吃药打针都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上门照料。”就这样,白天晚上,白班夜班,一周一轮,“当时医疗条件差,我们只能一人背着一口小锅,到地方了就生火烧热水,为医疗器械消毒。”而这还不是最艰苦的,“敌人的飞机白天晚上都在头顶盘旋,而且飞得很低。马灯也不敢点,因为下面一旦有灯火亮,上面敌机立马就会扫射。”所以,他们只能摸着黑在小山沟里转来转去,直到为所有病号打完针,喂他们吃完药。
1952年底,于秋萍所在的部队行军至鸭绿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64年底,丈夫转业到青岛,于秋萍一家就在青岛定居下来。然而,安定的日子没有过太久,“1971年,我对象就去世了。他走前跟我说,我只要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就是完成任务了。”当时,他们的大女儿13岁,儿子9岁,小女儿6岁,于秋萍刚40岁,就这样独自养大了三个孩子,现在苦尽甘来了。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