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张怀博
■编者按 灵耳听风,电波传密,保密工作在和平年代似乎离我们普通百姓很远,只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其实,保密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光是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秘密等几乎我们每天都会涉及。在当今信息化手段层出不穷的年代,泄密招数防不胜防,泄密也让人们屡尝恶果。2016年保密技术交流大会暨产品博览会将于10月13日在青岛揭幕,本报开辟专栏,普及保密知识,希望读者朋友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擦亮双眼,学会保护自己的秘密。
半岛记者 李晓哲
徐玉玉案血的教训犹在昨天,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被不法分子冒充教育、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电信诈骗9900元,在报警后因心脏衰竭死亡。移动通信信息泄露案层出不穷,本报梳理诈骗招数,教市民牢记十个“凡是”远离电信诈骗,同时针对越来越多市民正在使用的微信朋友圈,提出预防诈骗手段。
徐玉玉被骗导致心衰死亡的案例并非个案。广东惠来准女大学生受骗后跳海自杀。2016年7月19日,广东省惠来高考录取新生蔡淑妍接到不法分子冒充《奔跑吧!兄弟》栏目组发出的虚假中奖短信。蔡淑妍回拨短信中的电话号码,被嫌疑人诱骗点击登录钓鱼网站,并填入相关个人信息。随后,嫌疑人又以缴纳“保证金”、“个人所得税”等理由诱骗受害人向嫌疑人提供的账户汇款三次,共计9800元。
当然电信诈骗的受害者手法隐蔽性强,如果没有一定的警惕性很难识别其“真身”。2016年8月30日,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被冒充公检法的骗子骗走1760万元。这名教师遭遇的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即诈骗团伙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通过“话术”引导被骗者将钱款打入“安全账号”。
电信诈骗还往往盗用熟人的号码,放松被害人的警惕而达到肮脏的目的。近日,北京的李先生收到一条同学发来的短信,说有前几天一起聚会的照片,并附有网址链接,让李先生下载。李先生直接点击进入,结果手机屏幕上显示为空白的界面。第二天,李先生的手机上收到银行发来的转账短信,称其银行卡转出9600元。李先生立刻给同学打电话后才知道,同学根本没有发“要不要同学聚会照片”的短信。
/ 盘点 /
看清朋友圈六大诈骗手段
1 代购诈骗:
空手套白狼 骗子一般会声称自己是做“海外代购”的,以低价来诱惑消费者,等你付完钱后,他们就告知你“货物被海关扣留,需要交关税”等理由,再让你加“关税”,等你付钱后骗子消失了,钱、货也没了。
安全提醒: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商品,凡是便宜的一定要三思!
2 投票比赛:
暗藏“毒链接” 朋友圈里各种“萌娃比赛”的投票一定屡见不鲜吧!但小心此类投票中暗藏“毒链接”。重庆的张先生在给朋友的孩子投票时,点击了下载某软件,结果银行卡被盗刷2万多元。
安全提醒:这种比赛主办方的真实性往往是个谜,也许本意就是获取你的个人信息,你收到的骚扰电话、短信就是从这类地方泄露出去的!
3 扫二维码:
木马病毒植入 扫二维码送××、扫码关注赢优惠、扫码返还红包、扫码送话费……生活中,你是不是常常遇到这样的商家推销?小心有些二维码藏有木马病毒。一旦安装,就会盗取你的应用账号、密码等其他隐私信息。
安全提醒:千万不要见“码”就扫,更不要点开来路不明的链接下载!一扫即被安装,必是木马。
4 投资理财:
实则骗子、销售 南京一女大学生谎称自己是“投资理财师”,还在朋友圈发所谓的“理财产品”投资金额为1000~5000元间,月收益率可高达80%。如此不真实的宣传语,结果还有人上当!
安全提醒:在朋友圈推销理财产品的绝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师,要么是骗子,要么是销售!更不要轻信所谓的高收益率。
5 微信红包:
抢红包也有“毒” 微信红包近两年十分红火,逢年过节大家多少都会在微信群里发一两个红包娱乐一下。但不法分子制造出另一种“红包”,用户在点击的时候,个人信息和与手机绑定的网银、支付宝就不知不觉地被人盗走了。
安全提醒:如果遇到有陌生人向你发送“红包”,千万别点击,若不慎点击,应第一时间关闭手机网络,然后立刻修改你的网银、支付宝等密码,或者刷机重置相关系统,以彻底删除这种木马病毒。
6 情感诈骗:
伪装搭讪骗百万 在社交软件上,一些高富帅、白富美,让人有约的欲望,但这些你确认是真的吗?有些人会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与你搭讪,骗取你感情的信任进而以借钱、商业资金紧张、手术等为由骗取钱财。
安全提醒:无论通过什么途径添加的好友,都要牢记“交友需谨慎”,别被“肥皂剧”洗脑!毕竟世上“白富美”、“高富帅”是少数,而你能遇得到的就更少啦。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