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义
重申孝道固然有重要意义,但是绝大多数子女并非不懂爱,只是太年轻。眼下,对于“父母之爱”也有必要重新进行反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更多地被称之为“恩”。父母在潜意识中认定,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给的,却很少思考孩子究竟想要什么。 最近,朋友圈中流传一篇“声泪俱下”的文字《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文章作者龙建刚记录了自己的老友在国庆假期悄悄去学校探望独生女儿,本想送去惊喜反遭女儿冷落的故事。令人欣慰的是女儿最后向父母道歉了。(10月12日《扬子晚报》) 龙建刚先生的文章之所以刷屏,是因为触动了当下人们心中的痛点,最柔软,也最苍凉。一方面,它反映的是50后、60后和70后们,与子女之间的疏离;另一方面,也是对现代社会中,父母与子女究竟该如何相处,而进行的一系列叩问。
从50后到70后,他们已长大成人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不仅是代沟,还有社会飞速发展、观念迅速更新所带来的隔膜。诚然,独生子女在父母百般呵护下,少了一些摔打、磨练,某些孩子的确存在感恩之心较淡薄的问题。不过从文章内容来看,主要还是双方观念上的分歧。父母想念女儿固然可以理解,但长假期间,学生计划出游也属正常。细想起来,女儿态度当然不够好,但恐怕也与父母考虑不周,或没给孩子足够尊重有关。
一直以来,中国做父母的背负了太多东西。他们年轻时遭逢困难时期,更能体会父母养育之恩,长大后给孩子的也是最好的东西。但到了孩子这一代,即80后、90后乃至00后身上,一切已不复旧模样。“蜜罐里长大的一代”物质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思想更多元,世界也变小了。当然,重申孝道仍然有重要意义,但是绝大多数子女并非不懂爱,只是太年轻,就像曾饱受诟病的80后们,如今不也已经成长为社会中坚?
眼下,对于“父母之爱”也有必要重新进行反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更多地被称之为“恩”。父母在潜意识中认定,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给的,却很少思考孩子究竟想要什么。而在现代社会,更强调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前几年,土耳其电影《我的父亲,我的儿子》曾引发轰动,对于父子之爱其中有关键的一句话:“给他一个家,让他来去自由。”父母含辛茹苦构筑的巢,可以给孩子遮风挡雨,却不该束缚住他自由的翅膀。
为人父母者也应明白,爱是崇高的,但基于爱,所做的事并不一定全都正确。就像作家龙应台所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