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有着2423821名贫困人口的山东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总攻坚,确保2016年—2017年两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2018年全部兜底完成,提前两年完成目标任务。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今起推出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将视角投向全省东中西,聚焦各条战线,追踪扶贫战况,展示扶贫战果,为打赢扶贫攻坚战鼓劲助力。 扶贫36计
“穷,但不能穷自在”
救济与开发并行,让扶贫对象有尊严 69岁的相美芳是胶州市洋河镇孤山泊村人,自从得了白内障,就不能从事繁琐的体力劳动,丈夫患有股骨头坏死,只能依靠双拐行走,唯一的女儿也出嫁在外。相美芳硬着头皮进了村委会。为啥?“吃低保!”
“领了低保,吃饭基本够用了。”不过,相美芳并不愿让别人知道她吃低保,觉得这钱像是施舍。她说,一拿那钱,就感觉不自在,“可不拿又没招,年纪大了,种地也没精力了,总不能出去要饭吧。”
2015年,胶州市全城总动员,实施了强村带弱村、产业带动、扶贫园区带动、公益性就业、合作社带动、金融扶贫、村村联合等村庄精准扶贫模式,并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脱产进驻贫困村,帮助村庄发展。
“作为全国百强县,胶州几乎不存在吃不上饭、穿不上衣、住不上房的问题,因此贫困只是生活质量上的相对贫困。”胶州市农业局局长杜润生说,在精神层面引导群众自食其力奔小康,破除“穷自在”、“等靠要”等思想局限,这才是更高层次、更高端的精准扶贫。
去年,洋河镇山相家与孤山泊2个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依托九顶莲花山休闲旅游开发项目,把东王家庄和郭家小庄2个经济薄弱村的扶贫工作纳入到总体规划中,村级合作社抱团组建合作联社,统一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统一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统一购置苗木、化肥、农药等,统一聘请农业专家授课、指导,统一打造销售品牌。
也是这一年,相美芳终于等来了机会,她将家里的土地流转到了合作社,自己则主动提出在合作社打工,“咱虽然吃低保,但不是说就可以‘穷自在’,身子还能动就该干点力所能及的。”
孤山泊村支书曹绪成介绍说,村民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管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在合作社务工;没有劳动能力的,可以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合作社根据收益情况进行分红。“比起产业增收,工资收益才是见效最快的。”
在合作社,相美芳平日里做一些拔草、施肥、栽树苗之类的普通农活,每月拿1000元左右的工资,加上每年的土地流转费1000余元,一年增收万余元,生活质量比单纯吃低保的时候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凭自己的能力赚钱,这钱花着也舒坦!”
“强弱联合的扶贫模式,可以通过各个环节实现增收,真正让贫困户活出了尊严。”洋河镇党委书记赵遵路表示,目前全镇有150余名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各个合作社就业务工,平均每人每年可实现务工收入近2万元,已有63户贫困户通过该模式脱贫。预计今年底,胶州市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将全部实现,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将在2018年底全部摘帽。(白晓 刘伟)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