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实体经济的‘本钱’越来越厚实”——“青岛制造”启示录
编者按: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做大做强制造业是完成工业化、筑牢实体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新兴经济体借助比较优势编织“制造大国梦想”的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强调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
《中国制造2025》实施一年多,新华社记者走进青岛,以“青岛制造”为样本,探寻中国制造之路。 青岛市区风貌(8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这是一张稳健的经济成绩单--生产总值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这是一张靓丽的工业发展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9.3%,明显好于全国、山东省利润水平。
这是一份抢眼的名牌家族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他们托起了名城制造的底气。
在世界制造业普遍面临困境的背景下,2016年上半年的一系列数据和长期积淀的成果,将“青岛制造”凸显在人们面前。
青岛,是我国最早接触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青岛制造”是“中国制造”砥砺前行的缩影。
20世纪末至今,从织造、智造到创造,“青岛制造”何以相对稳健?利润增速何以相对较快?在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路上,“青岛制造”给人们以怎样的启示?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华社记者历时半月走进这座制造之城、品牌之都,深入企业、园区,一探其中奥秘。
“我们的‘本钱’越来越厚实”--“青岛制造”启示人们:实体经济是国家本钱,制造业更是“本钱的本钱”,从“青岛制造”的底气,人们看到了“中国制造”的雄心 被动房、庞巴迪无线充电、空客直升机……
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一批来自德国的先进制造项目签约,即将落户青岛。
“谈判非常艰难,因为这是空客第一次在亚洲投资生产整机。”谈起空客直升机何以能落户青岛,青岛中德生态园管委会主任赵士玉至今对这样一个细节记忆犹新,“我们跟德国人讲,中国动车世界闻名,而中国动车近60%都在青岛生产!也许这一句话触动了他们。”
走进青岛,聚焦制造,一股浓浓的“青岛底气”扑面而来。
“‘青岛制造’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长期关注青岛制造业、到海尔达上百次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王钦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放眼历史长河,“青岛制造”历经跌宕起伏:随着19世纪末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修建,机车、船坞、啤酒、电灯、汽水、火柴等工业企业先后建造,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现代工业的基因。此后百余年,工业制造始终是青岛发展的“主旋律”。
100多年前,“德国制造”曾被视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德国人“知耻而后勇”,今天,“德国制造”成了高品质的同义词,是德国人骄傲的金字招牌。就像这个故事一样,“青岛制造”也走过一段弯路……
“1978年,由于生产设备落后,出口至香港的一瓶啤酒中发现有洗瓶毛刷。当月,三位中央领导给予批示,啤酒厂停产整顿……”
青岛市登州路56号,1903年建设的青岛啤酒一厂房早已改建成青岛啤酒博物馆。展柜里,一块牌子上面记载了距今38年的“毛刷事件”。
游客在青岛啤酒博物馆参观(8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发现毛刷的那一天是4月10日。为牢记教训,青岛啤酒将4月10日命名为“提高质量纪念日”,至今仍时时警醒。
斗转星移,青啤已是行销世界的“中国制造”品牌:从之前相对单一品种,到如今20多种口味,包装品类1500多种。而作为青啤下属60多家工厂之一的青岛啤酒厂,也从1903年建厂之初年产2000吨,到现在一个月产3万吨。青岛啤酒目前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岛啤酒是“停出来的品牌”,海尔是“砸出来的品牌”,海信是“逼出来的品牌”,双星是“烧出来的品牌”……在青岛制造成长路上,闻名中外的“五朵金花”各有一段不平凡的追求品质、铸造品牌的历史。
从建国初期轻纺工业“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到90年代“五朵金花”,再到世纪之交的大企业战略和重化工业发展,青岛走出了一条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城市品牌的发展道路。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
青岛拥有世界名牌3个,中国名牌68个,山东名牌528个,青岛名牌600多个……名牌企业产值接近全市工业半壁江山,企业品牌成为“青岛制造”的象征性符号。
品质,是品牌的根本。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历届青岛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狠抓产品质量,力抓品牌建设,品牌意识也已经融入青岛企业的血液……
“不同历史阶段对制造的高品质追求始终如一,内化为青岛的城市品质。”青岛市发改委副主任张旭东说。
数字是枯燥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2015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下降2.3%的背景下,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15.3%……
制造业、工业体系,是一个国家的本钱,更是青岛的本钱。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块头”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三;制造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产值已超过全部工业的75%,其中机械装备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食品饮料、家电、纺织服装、石化突破1000亿;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490亿元,增长15.2%……
按照有关机构以增长和稳定两个要素为核心指标的指数模型,2015年青岛GDP健康度得分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
“实践一再证明,实体稳则经济稳,抓实体经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说,“制造业是最重要的实体经济。一直以来,我们咬定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特别是把先进制造业作为青岛重要本土优势,我们的‘本钱’越来越厚实。”
有品牌,讲质量,“青岛制造”闪耀全球——
“国家需要什么速度,我们就能造什么速度的车!”在中车四方,企业负责人的话透着底气。
“用最好的原材料和最好的工艺,我们的啤酒不卖高价谁卖高价?”在青啤,普通员工的话充满底气。
这是“青岛制造”的底气,更代表了中国制造的雄心。
今年5月,美国《福布斯》杂志载文称:“‘中国制造’不再意味着廉价、劣质和落伍。受尊敬的中国品牌开始涌现,其中一些不仅在中国和其他地方追赶上了更致命的外国对手,甚至已经开始超越它们。”
在这一点上,“青岛制造”就是佼佼者。
“这件事情对我刺激很大!”——“青岛制造”启示人们,只有企业对品质的专注,对主业的坚守,对创新的孜孜以求,才能做到源源不断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提供有效、高质量的供给 “我们和美国一家公司合作,对方很满意我们的产品品质,但因为我们的品牌、渠道没有进入国际主流,对方给的价格就很低,说中国制造就值这个价,这件事情对我刺激很大!”
提起多年前的这件事,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蔚至今仍然有些激动。
澳柯玛,昔日的“冰柜大王”,今日的智慧冷链专家。
企业展厅内,一个绿色的桶状箱显得与众不同。
青岛澳柯玛产品展示厅中展示的“不用电的疫苗箱”(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原来,这是澳柯玛与比尔盖茨基金会合作研制的“不用电的疫苗箱”——35天不用电,每次医生背出去可满足6000多人社区的疫苗注射需求,最早应用于非洲,澳柯玛也因此成为联合国全球采购供应商。
“我们专注制冷行业。”李蔚说,“做好产品就有好市场,才会有好品牌,才能一直走下去。”
正是这种对品质的追求,对产品的专注,使澳柯玛的前行之路越走越宽——不久前,在出口“不用电疫苗箱”的基础上,企业获得一笔医疗订单:为山东省部分疫苗提供冷藏储存设备。
“青岛制造”何以长盛不衰?在经济下行巨大压力下,何以为青岛撑起一片天空?
调研中,从企业、专家到政府工作人员,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将“专注”归纳为“青岛制造”的“特殊气质”。
——青岛啤酒110多年专注酿造一瓶啤酒,用高质量供给满足高质量需求,利润保持可观态势;
——海尔30多年专注白色家电,产品销往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明月海藻集团48年专注研究海藻活性物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5%和33%,稳居世界第一……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的实验室(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青岛制造的气质,一方面来自于多年来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来自于点滴积累,汇聚成海,有时候甚至明知道不赚钱还坚持,才成就今天这么多老企业、老制造。”王钦说。
放眼环宇,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席卷世界。谁能赶上,就会赢得发展先机,实现弯道超越甚至领跑。
这是全球第一个商用轮胎工业4.0工厂——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走进不久前落成、整洁有序的双星智能车间,一台台机器人、自动成型机正在运行。
双星集团的智能化车间(9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从原料进厂到成型,轮胎生产在这里实现了加工自动化、生产柔性化、制造智能化,生产效率是过去的3倍,产品不良率降低80%以上……
而就在几年前,双星曾一度步履维艰,稍有不慎就可能破产。
伴随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这样一组数字让人们看到了方向——2016年一季度,在轮胎行业继续低迷情况下,双星集团收入增长57%、利润增长177%。
建立汽车后市场“服务4.0生态圈”,推出零延误救援服务;海外建厂,迁移落后产能;发起轮胎行业首支产业基金……
“我们的梦想,是通过二次创业,创造中国轮胎行业的世界名牌!”双星集团董事长柴永森说。
双星的奇迹,在青岛不是个案。互联网时代,“青岛制造”插上了新的翅膀,搏击风浪。
在半个月里对35家企业进行采访后,记者发现除专注敬业之外,另一个因素就是青岛企业强烈的创新意识。
200—250公里,300—350公里,380公里,486.1公里……过去10多年间,伴随一个个新时速,一列列“青岛制造”的高速动车组从这里驶向神州大地乃至异国他乡:继赢得香港、新加坡和阿根廷的地铁与高速动车组大单后,中车四方今年又获得芝加哥846辆地铁车辆订单,创下我国单次出口发达国家地铁车辆数量最多纪录……
中车四方的动车生产车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青岛制造”的中国动车,成为“中国名片”。
每花1元资金引进技术,就要配套7元资金自主创新。
“在技术上,我们坚持全球视野,最终实现了自主创新,打破了垄断。”回想起动车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中车四方技术中心主任丁叁叁道出了“青岛制造”后来居上的秘诀。
曾几何时,橡胶曾是青岛支柱产业之一。但上世纪末,国际轮胎巨头抢占国内市场,国内轮胎行业几乎全军覆没。
“青岛是橡胶城市,可橡胶一旦不行,我们怎么办?”在青岛科技大学工作的袁仲雪,当年发出这样的警醒。
创办青岛软控,联合高校等成立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橡胶原材料研究到新材料开发,从轮胎生产到装备升级,填补国际空白10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率超过90%……
“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如今已是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的袁仲雪说,如果说中国上一轮经济发展靠产品研究和“拿来主义”,下一轮则要靠基础研究,靠自主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
数字显示,“十二五”以来,青岛在科技创新上既扶持少数关键人才,又关注“草根”创业群体,2015年研发投入达263.7亿元,占GDP比重2.84%;发明专利申请量五年增长16倍,连续三年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近年来,以技术创新见长的海信集团在家电板块外,利用技术优势提前布局,成为智能交通、数字化医疗等领域的生力军。
“产业转型现在看是一碗饭,未来看是一条命。若不提前储备,机会来临时就来不及了。”海信集团副总裁汤业国一语道破创新前瞻的重要性。
好人酿好酒,造物先造人――“青岛制造”启示人们:人始终是第一资源,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中国制造”行稳致远的内在动力 用钻头给生鸡蛋钻孔,0.2毫米薄、10毫米直径的蛋壳掉下,蛋膜却完好无损——
这不是魔术,而是青岛港钳工刘恩磊练就的一项绝活,为此他钻坏了上千个鸡蛋。
“我们生产一台港口机械需钻孔上万个,如果其中一个孔有偏差,就导致装配无法进行,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刘恩磊说。
刘恩磊,是青岛这座工业城市“工匠精神”的一个写照。
人们不会忘记,从细纱工作法发明者郝建秀到港口“金牌工人”许振超、高铁“蓝领状元”郭锐,正是一批批“青岛工匠”铸就了今天响当当的“青岛品牌”。
这样一组数字,为高品质的“青岛制造”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15年底,青岛市高技能人才达21.3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1.5%,高技能人才相比“十二五”末提高了9.2%。
“就像卖油翁一样,唯手熟尔。每天潜心专注做好一件事,早晚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郝全青坚守在青岛啤酒包装一线近30年,凭一股钻劲,参与技术革新33项:他对一整条生产线的关键机台建立了标准化调车手册,调车效率提升30%;他用近3年时间突破了德国人垄断的啤酒氧气含量控制技术……
大米须是脱壳3天内的新米,生产现场酿造水每隔两小时就得品尝一次……工匠精神,体现在青岛啤酒酿制过程的所有环节上。
“好人酿好酒”“优秀的产品就是优秀的人创造出来的”“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个产品”……在青岛,这些通俗的话正固化为一种理念,为“青岛制造”含金量作出了注释……
制定10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9家技工教育集团,年培训能力达4.5万人;启动“名师带徒”计划,对带徒取得显著成效的名师给予2000至18000元奖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青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高技能人才,是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家,更是力量的中坚。
“青岛先进制造业最大的‘本钱’,就是拥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队伍。”李群说。
2000年的海尔发展正如火如荼,但参加“2000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后,张瑞敏指出“拿到上网的入场券是参与新经济最起码的条件”,在没有“路标”的情况下推动海尔开始探索向互联网企业转型。
去掉1万多名中间管理层人员,变传统科层制架构为扁平化结构;吸纳企业内外资源乃至全球资源,一个个直接面对用户需求的创业团队纷纷创立,一款款来源于用户创意、极具个性化的产品问世……
海尔集团的家电生产车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徐速绘 摄
过去9年,年利润复合增长率达33%!
海尔犹如凤凰涅磐,脱胎换骨:《海尔:与用户零距离》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2015年被评为“最受师生欢迎的案例”。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张瑞敏的这句话,至今被许多企业掌舵人奉为座右铭,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张瑞敏,也成为“青岛制造”不懈进取的象征。
另一位“新秀”,是年逾6旬依旧激情澎湃、梦想用数据驱动系统将服装以外其他行业也进行改造的张代理。
本世纪初,服装加工出口如火如荼。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却从2003年开始,将三千人的工厂作为实验室,投资数亿元探索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并最终实现了用工业化手段和效率进行个性化服装生产。
青岛红领集团的生产车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青岛红领,成为全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典型案例,更成为各地蜂拥而至学习的标杆……
人们注意到,青岛知名企业多国有,企业家则多“常青树”。
“政府不是简单地将企业家作为市管干部去管理,而是作为人才资源去开发。”青岛市市长张新起说。
这样一个小细节,就有一定说服力——从1998年开始,青岛市将35家大企业业务副职任命权交给企业,企业管理层大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业务能手。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青岛市委市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把市场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生命线,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顺势而为,走出了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工业转型发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条企业家培育之路。
一批批富有前瞻性和革新意识的企业家,领航“青岛制造”扬帆乘风、踏浪而行!
“规划是城市最大的资源”——“青岛制造”启示人们:大视野、大布局可为未来发展拓展空间、催生活力,制造业的格局决定腾飞的高度 “青岛制造,首先是一种‘格局制造’。”青岛市市北区区长郑德雁说。
东岸城区做优做美,西岸城区做大做强,北岸城区做高做新……继上世纪青岛向东发展打开城市空间后,“十二五”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将原来的七区五市,调整为六区四市,对城乡进行了全域统筹,开展空间战略大规划研究,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青岛市区风貌(8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有大格局,才会有“大制造”。
美丽的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伴随城市空间打开,青岛迈向海湾型城市,产业空间也随之豁然开朗。
——老企业搬迁,搬出新活力,制造新格局。 临湾老城区企业“关、转、搬”,成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和提升城市功能突破口。5年来,有百余家老企业成功搬迁。
青岛海湾集团将化工园区搬迁到了青岛董家口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引进美国技术,实现了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零排放。
“项目投产后,将使青岛碱业从无机基础化工产业直接跨入石化新材料产业的高端产业链!”海湾集团董事长李明说。
随着一批老企业搬迁,困扰老城区的空气、噪音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腾出的地块发展科技创新、商贸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业态,让东岸老城区空间优势和生态优势重新释放。
老企业搬迁完成后,青岛市国棉五厂旧址华丽转身为青岛“纺织谷”,集会展、创业孵化、工业旅游和科技研发等业态于一体。
见证百年纺织工业历程的水塔依然高高伫立,一侧的厂房内,三迪时空正致力于建设全国3D打印平台型企业,目前已拥有1200余家注册3D打印企业会员……
——筑巢引凤,青岛制造汇聚“大国重器”。 4个110米高“烟囱状”立柱穿过一巨型“船甲板”的四角,矗立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岸线……这是由青岛海西重机自主研制、用于辅助海上油气开采的多功能自升式海工平台,主要是辅助海上油气开采。
青岛海西重机的生产基地(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从2014年研制成功到现在,已交付6个海工平台,还有3个在建。目前船舶业普遍不景气,而我们满负荷生产。”海西重机总经理孙国庆信心满满地说。
致力于做大做强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正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引来了武船重工、北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100余家,形成了完整的海工装备产业链。
在青岛北部城阳区,借力中车四方从老城区搬迁至此,当地打造“动车小镇”。短短几年间,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坦达轨道车辆座椅系统有限公司、专业研发高铁新材料的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项目相继落户,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标准化是制造业的生命线。2015年起,青岛将“标准化+”战略作为城市战略来抓,推动工业企业提升质量规范水平。
青岛承担了25个国际和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首位;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74项、国家标准650多项、行业标准700多项,青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居第二位。
——鳌山湾聚集“海之骄子”,为青岛制造“蓄能”。 风景秀丽的鳌山湾是青岛北部湾之一,起自鳌山头。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家”――国家深海基地,就坐落在这里,并且“独占鳌头”。不远处,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鳌山基地……
这里是“蓝色硅谷”,青岛新城市空间布局的科技引擎,目前已汇聚20余家国字号科研平台。青岛作为中国海洋科技城,正将这一优势向极致拓展,为“青岛制造”厚积薄发积蓄力量!
机器人、石墨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位于红岛的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火如荼……
——面向未来,蓝色硅谷、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谷两区”集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于一体,将为“青岛制造”插上腾飞的翅膀。 青岛正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努力使创新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繁忙的青岛港(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然而,不容否认,青岛制造业和全国制造业一样都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和效率亟需提升,部分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
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姜铭指出,大而不强突出表现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过高等方面。
“目前青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和其他城市相比不错,但毕竟只是41%,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李群说,“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有信心克服困难,补齐短板,使青岛制造在不断消除隐患中前行。”
历史和未来,在这里交汇;希望的种子,正在青岛萌芽:
——海洋科技、高速列车、智能制造……青岛建立了面向未来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
——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新兴产业,正蓄势发力。
以品牌为最靓颜色,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在面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的“中国制造2025”赶考中,“青岛制造”联合舰队,从黄海之滨扬帆起航……
记者:宫喜祥、赵新兵、李斌、王敏、张旭东、徐冰、苏万明、于佳欣、张辛欣、刘宝森、席敏
新媒体编辑:郝方甲、唐荣桂、马泽娜(实习)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