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8.6%

2016-11-03 09:48   来源: 半岛网-半岛客户端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记者 李晓哲

  11月2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了本市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报告。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9元,同比增长8.6%,增速连续八年高于城镇居民;优质特色农业年产值达169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56%; 全市还建成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837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园202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2万人,带动农民20.1万户,户均增收20%以上。

  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99元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村发展的三大任务。近年来,青岛市走出了一条“产城一体、产管结合、集约高效、开放融合、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先后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城市、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9元,同比增长8.6%,增速连续八年高于城镇居民。  

  不久前,《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立足资源产业优势,规划建设高产优质粮食、绿色高效蔬菜和高端特色果茶三个百万亩农业生产功能区,推动特色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聚。全市建成粮食高产优质示范区108万亩,示范区粮食单产高于全市平均30%以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80万亩,培育了茶叶、蓝莓、食用菌等一批高效特色产业,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镇村达26个、省级32个,优质特色农业年产值达169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56%。

  全市农业商标达到1.7万个

  胶州大白菜、崂山绿茶、马家沟芹菜等一批全国全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彰显了青岛市精品农业的发展特色。全市农业商标达到1.7万个,著名农业品牌166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国家级名牌1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88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市累计制订农业地方标准(规范)166项,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成菜果茶标准化生产基地151万亩,构建起了市、区(市)、镇(街)、村四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农产品检测每年达到20多万批次,414家标准化生产基地、2700多个农产品纳入质量追溯平台,实行网上实时监管。在今年的部、省、市三级抽检中,本市地产农产品合格率达98.6%。

  科技是农业支撑力,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本市引进了袁隆平、束怀瑞、赵振东等院士,先后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研究中心,全市涉农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达到39个,其中国家级2个、部级13个。实施现代种业振兴工程,大力引进登海、瑞克斯旺、先正达、绿色硅谷等大型种业集团,培育壮大本土种业企业,全市种业企业达到35家,建成优质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推进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854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90.2%,高出全国27个百分点。

  全市还建成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837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园202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2万人,带动农民20.1万户,户均增收20%以上。

  农村电商年交易额超过50亿元

  促进农民增收,互联网+等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缩短供应链,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增值收益。先后引进了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全市农村电商平台达到550家,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社516家,营业额超过千万元的农村电商企业28家,年交易额超过50亿元,带动农民就业4.6万人。

  全市建成过千万农业项目471个,总投资487亿元;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3168家,年产值13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436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108家。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达到70%以上,农产品出口额稳定在50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休闲旅游农业也是近年来岛城渐火的领域,“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民变导游”,全市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达737家,农业节会80余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点)28个、省级118个,休闲旅游农业年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收入140多亿元,受益农户30多万户。

  52.3万人成为“五金农民”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本市抓住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机遇,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益。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推进,切实保障了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确实权、颁铁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目前,全市4598个村庄、487万亩耕地已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93.7万户,完成率达到96.2%,在省委、省政府检查验收中获优秀等次。

  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本市围绕落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益分配权、建立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长效机制,让农村“沉睡的资产”活起来,目前已在2487个村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1027个村,成立社区经济股份合作社(公司)657个,量化资产65亿元,分红8.5亿元,52.3万人成为有股金、薪金、租金、医保金、养老金的“五金农民”。

  “三权分置”改革还构建起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达到230万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200多家、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6100多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70多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7万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6.2%。

  有了以上改革的推进,再加上金融支农,农民增收得到有效保障。青岛市率先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林权“四权”抵押贷款,贷款余额达3.6亿元。建立了市、区(市)、镇(街)三级农村产权交易系统,今年共完成交易2410宗,交易额5.1亿元;还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保险品种达到14个,综合承保面达到60%。今年已保障农户25万户次,赔保1.1亿元,有效降低了农民灾害损失。

  新建改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57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按照“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要求,青岛市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发展,筑牢农民持续增收基础,全市建成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县(市、区)4个、先进镇(街)43个、先进村88个。

  新型社区、特色园区“两区共建”工作全市累计开工社区538个,建成279个,14.7万户、43万农民搬进了新居;建成社区农业园区1069个、工业集聚区和服务业园区166个,吸纳农民就业37万人,有效促进了农民宜居宜业。

  围绕便民、富民、安民,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市还推进公共服务下沉、公共要素集聚。全市新建和改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57个,市财政对74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每个奖补200万元,农村社区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青岛市编制了首个耕地质量提升规划,以节肥、节药、节水为重点,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350万亩、绿色防控120万亩、水肥一体化12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5%,化肥、农药施用实现零增长。

  每年建1000个美丽乡村达标村

  当前,青岛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攻坚难度加大;现代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人多地少、地少水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转方式调结构任重道远;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提升,大宗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农民持续快速增收面临较大压力。

  为此,青岛市将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布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更加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本市计划每年建设10个农村新型示范社区、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00个美丽乡村达标村,努力把本市农村建成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服务美、人文美“五美”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