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海洋里捞金 蓝色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2016-11-11 07:0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不少市民在海洋牧场休闲观光。



  

三泰(青岛)膜工业有限公司一楼展示的部分产品。



  

聚大洋海藻产品展示。



  文/图 半岛记者 徐杰 刘家冕

  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是岛城建设“三中心一基地”的目标之一。作为沿海城市,青岛发展海洋经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日,记者在西海岸新区采访了解到,面向海洋发展精细化产业、在大海里“捞金”的企业越来越多,它们既有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海洋环境科技企业,又有海洋装备企业和海洋渔业旅游业企业,它们中的一些已经成长为国际型大企业。而这些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相互支撑的是新区蓝色经济的强大后劲,前三季度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完成584.7亿元,增长16.3%,占GDP比重为28.24%。如今,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五彩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聚大洋 海藻里“捞金”,发展成国际型海洋生物药企

  海洋中的海藻,曾经如同陆地上的荒草,如今随着海洋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各种海藻成了“香馍馍”。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黄岛区飞宇路118号的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这是一家集海藻国内养殖、国外采集、综合加工利用为一体的海洋生物企业,也是同时加工红藻、褐藻、绿藻和蓝藻四大海藻门类的蓝色经济示范企业。该公司董事长吴仕鹏介绍,他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洋有着特殊的感情,十六年前,他带领一群下岗职工创业,由最初生产海藻胶的小作坊,发展壮大到实现跨国并购的国际型企业,一路走来十分不易。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生产褐藻胶、卡拉胶、琼胶三大系列产品,每个产品均有不同规格、档次的精制品、深精加工和延伸产品。同时,还养殖着龙须菜、麒麟菜、海带、裙带菜等十多个海藻品种。“在国内我们有21000亩的海域养殖基地,并购了澳大利亚一家海藻公司,有150公里海岸线的海藻采集权。”吴仕鹏介绍,借助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和一带一路战略,他们充分发挥企业的本土优势,向海洋经济奋力发展,逐渐实现了高端升级。由最初工业级发展到食品级,再由食品级逐步发展到医用级。

  “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世界一流海洋生物医药国际化企业。”采访中,吴仕鹏介绍,公司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开发国外的海藻资源,在已建立澳大利亚、印尼、智利三个国外原料基地的基础上,完成南非、爱尔兰新原料基地的建设。同时,还重点建成年产120亿粒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生产、医用红藻多糖生产,并生产医用级海藻胶、藻酸丙二醇酯(PGA)产品。

  ■海健堂 鳕鱼皮能变废为宝,里面提取胶原蛋白

  成立于2006年的青岛海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从大海里“掘金”的企业,“我们研发的对象不是海藻,而是一种深海鱼的鱼皮。”该公司负责人杨少波告诉记者,他们每年大量收购深海鳕鱼皮,然后在鳕鱼皮里提取胶原蛋白,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鱼胶原蛋白生产基地,年产量能达到1200吨。“14吨至16吨的鳕鱼皮才能提取出1吨的胶原蛋白,成本还是很高的。对我们来说鳕鱼皮是宝贝,然而在以前,像鳕鱼皮这种海产品的次生品,往往被磨碎制成了饲料,我们是在变废为宝。”杨少波笑着说。

  “我们算是国内从鳕鱼皮中提取高纯度活性胶原蛋白的龙头企业了,也是中国胶原蛋白国家标准的制定者。”杨少波介绍,如今随着人们养生需求的增加,胶原蛋白行业正处于上升阶段,这种成分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化妆品、调料、食品、保健品等成分中均可以看到胶原蛋白的身影。

  “我们公司的总部在上海,当时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厂,就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海洋资源优势和区位地理优势。”该公司技术部的李经理介绍,青岛在鳕鱼加工这一领域有着完善的产业链,既有众多鳕鱼加工厂,又有便利的港口交通,对于他们采购鳕鱼皮这种原料十分便利。“而且我们采购的鳕鱼皮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是北冰洋沿岸的国家,如俄罗斯、荷兰、挪威、丹麦等,那里的深海鳕鱼受污染极小,每一条鳕鱼都有原产地证明。”李经理介绍,对于提取胶原蛋白来说,家禽、淡水鱼也可以作为原料,但由于这些原料容易受到抗生素、农药等污染,因此不是提取胶原蛋白的最佳原料。

  ■三泰环境 膜技术成功应用于海水淡化等领域

  在三泰(青岛)膜工业有限公司一楼的大厅里,各种水处理设备陈列在显眼的位置,每当有客户来到该公司时,都会在一楼驻足参观一会。记者了解到,这家环境科技公司由新加坡上市公司三泰集团于2010年在黄岛区投资设立,“我们公司是新加坡三泰集团全球战略重要布局之一,集团致力于研发、生产各种高品质分离膜及膜相关设备、环境监测产品,并提供水处理工程咨询、设计、建设、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已经成为水与环境业务的专业整体服务商。”公司总经理程海介绍。

  “现在我们拥有先进的高分子分离膜和膜组件生产线以及膜相关设备生产线,可达到1000万平方米各种高分子分离膜的年生产能力。”程海介绍,他们所生产的纳米材料复合膜及苦咸水、海水淡化装置,是集无机、有机、纳米多孔粒子的诸多特异性质于一身的新材料,兼顾了无机膜和有机膜的特点,具有高透水量、低压力、高强度、耐腐蚀的特点,由此构成的海水淡化设备使用寿命长,可以更有效地对海水或苦咸水进行过滤、吸附、去除,脱盐率高达9.2%至99.5%。“目前主要有板式膜和中空纤维膜,板式膜就像白纸一样,在过滤海水时将盐分等其他成分过滤掉,过滤出来的就是淡水了。而中空纤维膜就像扩大好多倍的圆珠笔芯,海水从圆柱形的中空处流过,过滤出来淡水。”程海介绍,这些过滤后的水样经过相关部门检测鉴定,完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另外,集团也为市政和工业用户设计和建造全套水和污水处理系统,这些技术产品及设备,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的海水淡化、市政自来水、市政污水、工业污水、净水等市场领域,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做出贡献。

  ■海洋牧场 传统渔业和现代旅游业结合典范

  11月8日,记者跟随新区蓝色经济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来到位于石岭子海域的鲁海丰海洋牧场。

  什么是海洋牧场?鲁海丰海洋牧场大酒店营销策划部经理孙洪升向记者介绍,“海洋牧场是指在特定的海域里,通过投放人工鱼礁,营造一个适合海洋生物生长与繁殖的环境,将各种海洋生物聚集在一起,再由所吸引来的生物与人工放养的生物一起形成人工渔场。通俗地讲就是藻类吸引小鱼,小鱼吸引大鱼,打造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我们建设的石岭子礁海域人工鱼礁区3000亩,累计投放大石块、混凝土构筑件共计30万空方,各类废旧船只100多艘;配套180个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并投资配套了1.2万亩的藻类养殖区,还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定期对海域内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据介绍,作为“山东省省级休闲海钓钓场”,鲁海丰海洋牧场投资建设游钓船码头、设立生态潜水俱乐部,还依据胶东地区的东夷文化背景,依照明代本地区的居民住房,建设了富有胶东民俗特色的海草房群——鲁海丰渔村。

  在监控室内的屏幕上,显示的是安置在海平面下十多米的固定摄像头传输回的实时动态图像。漂浮的海藻、游过的鱼,看得十分清楚。“这是中国海洋大学开发的系统,摄像头固定在人工鱼礁上,通过图像我们可以观测海水水质、鱼类数量和海藻生长状况,掌握生态在线数据,实现‘可视’‘可测’‘可控’。”孙洪升说。

  据统计,近两年,鲁海丰海洋牧场年接待人数达10万人次。作为新区着力打造的精品特色景区,鲁海丰集团规划以海洋牧场现有区域作为核心区,启动周边海域旅游开发。记者了解到,鲁海丰海洋牧场在现有建设基础上,拟在海洋牧场南部海域投资建设占地50公顷的人工岛一座,集海洋生态体验、海洋观光、海上游乐、海上休闲度假于一体,将其打造成一个传统渔业和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的典范。

  ■海西湾 拥有国内海工最完整产业链

  2013年以来,全球石油价格下跌,船舶航运行业跌进谷底。据统计,今年9月,全世界活跃的船厂只有402家,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932家,中国船厂也在一年时间里从300多家骤减至100多家。海工行业进入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严冬期”,业内人士分析,这种不景气的状况将持续3至5年才会回暖。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却有一家海工企业“逆势上扬”,成为“严冬里的一抹暖阳”。由武船重工和美国麦克德莫特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去年销售收入2.55亿元,今年预计将达到5亿元,增量近一倍。“大形势不好,处于困难期,也是一个契机。此时的建造成本低,而国外业主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做装备,建造周期通常为2到3年,装备交付投入使用时,行业开始回暖。”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国勇说。

  2012年,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建成投入使用。作为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选址西海岸出于诸多因素,首先就是海西湾优越的地理位置。“海西湾是海湾中的海湾,海上风浪再大,湾内依然海浪平静,是发展海工行业的黄金地段。海西湾海工企业聚集,拥有国内最完整的产业链,依托武船重工的场地资源,降低了项目建造成本。”马国勇说。

  新区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也是企业考量的重要因素。马国勇介绍,“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治安很好,适宜居住,政府对于行业给予有力支持,‘一带一路’政策方向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马国勇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会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来访客户,这也为聚集在海西湾的海工企业带来了机会。“海西湾产业链完整,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我们就发挥了招商引资桥头堡的作用。”马国勇说,公司出访国外客户时,海西湾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也是他们介绍自身优势的重点。

  “我们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来自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毕业生。”马国勇介绍,公司为新区就业市场提供了大量岗位,并且正在逐渐实现核心岗位本土化。“这样既降低了工作成本,有利于企业培养人才,更有利于地区发展。”马国勇说。

  ■发展 蓝色经济后劲充足,前三季度增长16.3%

  黄岛区蓝色经济发展中心主任李义波介绍,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蓝色经济发展中心强化工作力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深入开展“调稳抓”活动,加强蓝色经济项目调度,加快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海洋特色园区建设水平,加快落实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建设,蓝色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完成584.7亿元,增长16.3%,占GDP比重为28.24%。其中,船舶与海工产业基地、海洋生物产业园和前湾国际物流园三个省级园区主导产业海洋业务收入233.32亿元;国家级海洋科学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园和现代水产养殖产业园三个市级园区实现主导产业海洋业务收入82.63亿元,同比增长15%;规划建设的海洋生物基因科技产业园、海水淡化装备集成基地、国际远洋渔业产业园和滨海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园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6年前三季度,六个省、市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主导产业海洋业务收入占新区海洋业务收入比重高达54%,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园区海洋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

  新区的海洋经济项目建设也进展顺利。截至目前,新区共有蓝色经济项目209个,总投资3200多亿元。哈船科技高性能船舶等35个项目投产运营,总投资248.5亿元;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等99个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2118.3亿元。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等77个项目列入市重点调度蓝色经济项目,占全市的55%。中海油四期项目顺利推进,山东(青岛)国际航运交易中心项目主体封顶,会展中心已投入使用;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项目15个摄影棚、11个置景车间正在进行内装。

  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的是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1至9月份的数据显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值75.5亿元,增长18.7%。正大海尔制药等高端优质项目加快集聚,明月海藻等骨干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较快增长。聚大洋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项目目前有2条生产线试生产,年内将投入8条生产线,可增加产值3亿元。海健堂生物科技作为国内最大的胶原蛋白生产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开发了化妆品、保健品、调味品等系列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青岛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有利于统筹全区海洋生物科研力量,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提升 海洋产业实现突破,有力带动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传统产业方面发展平稳,船舶海工产业形势有所好转。1至9月份,船舶海工产业完成产值216.5亿元,北船新承接8艘40万吨矿砂船和一座俄罗斯大型浮船坞的建造合同,合同金额同比增长152.2%,中海油、中石油海洋工程、武船麦克德莫特等企业相继承接了部分亚马尔项目。航运物流产业实现稳中有增,1至9月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349万标箱,货物吞吐量增速逐月回升。董家口港区加快码头、物流园区、集疏运体系以及物流信息服务和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港投万邦20万吨级矿石泊位等9个新建码头泊位获批对外临时开放。太平货柜冷藏箱、雅凯物流园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青岛港摩科瑞罐区二期投入使用,中创远达物流三期项目主体已封顶,预计年底可投入运营。

  而海洋渔业方面也发展稳定,1至9月份,完成水产品总产量20.2万吨,水产品产值25.5亿元。今年以来,新区以开发建设现代海洋渔业“离岸综合示范带”为重点,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切实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卓越海洋对虾抗逆良种选育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浩然生态海马及红藻立体高效生态养殖等项目进展顺利。滨海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1至9月份,实现旅游总收入159.7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785万人次,分别增长21.9%和12.1%。凤凰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藏马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功能不断完善,青岛国际啤酒节、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东亚商品展等国际盛会成功举办,有力带动滨海旅游业快速增长。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新区海水淡化产业按照“南北两区装备与应用共同发展”的布局展开,分布在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前者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大型膜法海水淡化装备高端集聚基地,后者则创建点对点供水示范和中小型海水淡化成套装置和船用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基地。到2020年,海水淡化对全区供水贡献率力争达到15%。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内容: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半岛官方网站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