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2020年建成科技强市

2016-11-18 13:4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制图/王倩



  半岛记者 徐杰 报道

  半岛都市报11月17日讯 17日,记者从青岛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青岛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正式印发,根据规划目标,到2020年,青岛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2.84%提高到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1%提高到4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964家提高到20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由89亿提高到200亿,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13件提高到25件,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由339件提高到1000件,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率先建成特色鲜明的科技强市。

  ■部署

  大力发展“四个十”


  在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吴绪永介绍,《规划》根据“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对岛城“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布局和战略重点做出了规划部署,主要体现在“四个十”。

  一是靶向产业发展,建设十大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围绕高速列车、虚拟现实、精准医学、海洋生物医药等十大领域和方向,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

  二是着眼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十大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围绕脑科学、量子信息、无人技术等领域和方向,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未来产业。

  三是强化科技服务,建设十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围绕技术转移、创新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领域,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四是优化创新生态,实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围绕创新资源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高端人才引进等重点工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目标

  率先建成科技强市


  整个《规划》共十大部分,系统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岛城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并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岛城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R&D)投入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2.84%提高到3.2%,全社会研发活动人员总量达到73000人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1%提高到46%,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964家提高到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0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由89亿提高到200亿;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13件提高到25件,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由339件提高到1000件以上。

  此外,还将打造一批国际级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达到100家以上。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各类创业载体数量达到300家,孵化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米。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特色鲜明的科技强市。

  ■布局 形成“三核一带一区” 各区市明确定位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区带协同、多园支撑、要素聚集、辐射带动”总体思路,在“十三五”时期基本形成“三核一带一区”的科技创新发展空间布局,“三核”指由蓝色硅谷核心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和西海岸新区组成的科技创新核心区;“一带”指从蓝色硅谷核心区沿滨海一线延伸到李沧区的滨海创新创业带;“一区”指从城阳和胶州一直向北延伸到即墨、平度、莱西的北部科技创新拓展区。

  其中,科技创新核心区主要定位于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引领山东半岛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创新源头。滨海创新创业带联接市南、市北、李沧、崂山等城区,聚焦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科学普及和综合科技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推动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载体和特色园区建设,形成5个特色创新创业群落。

  而北部科技创新拓展区主要定位于打造特色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形成承接技术成果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拓展区。如,城阳主要聚焦轨道交通、页岩气、节能环保、新材料、特种车辆、精密机械等产业,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链等。胶州重点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加速发展壮大,推动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竣工启用,加快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高端装备制造研发与产业基地建设等,以4F级胶东国际机场建设为带动,加速壮大国际物流港,以临空经济和现代物流业为主导,打造高端临空经济区。即墨加快发展汽车、发点装备、造船等先进制造业。平度打造城区、新河、平南三大板块和明村组团“3+1”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莱西主要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姜山先进制造业功能区,建设现代特色产业园区为导向,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承接发展平台等。

  规划亮点

  建成高速列车科技创新中心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数字创意等领域,全链条部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石墨烯、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及云计算、增材制造(3D打印)、新能源汽车、重大新药创制等一批重点专项,构建贯通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纵向创新链与横向协作的产业链,孵化和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业新兴业态,构建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智能制造产业到2020年,部署实施1~2个重点转向,突破共性关键技术15项,高速列车、橡胶材料与装备、智能制造等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到2020年,开发10个一类药、10个改良型新药、10个高端引领性生物功能制品、培育过百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企业2~3家、过10亿元企业10~15家。海水健康养殖领域,到2020年,建成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抗病疫苗临床示范基地。

  开展恶性肿瘤早期检测技术研究

  《规划》称,围绕重大疾病、大气污染、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健康医疗等重大需求,实施精准医疗、环境生态治理、水安全等重点专项,通过应用示范带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应用,提高城市人口健康、防灾减灾、管理治理水平与能力,提升民生福祉。

  其中,人口健康领域创新路线图显示,到2020年,在精准医疗、器官移植等领域突破共性关键技术5项,搭建创新载体5家。包括开展恶性肿瘤早期检测技术研究,互联网医疗社群模式的研究,研究器官移植免疫耐受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开发肝肾等器官移植新技术,以及建立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等。

  争创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中心

  聚焦未来五到十年可能产生重大变革的前沿技术,塑造青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新优势。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支持战略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工程),加快建设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等国家重大创新平台,争创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中心。

  打造东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推进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打造东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保护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机制,支持仲裁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争议仲裁功能。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政府主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改革项目经费管理、人才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最大限度释放人的活力。改革科技资金投入方式,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高端智库建设,发挥其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