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11月23日消息 将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2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650元;由过去的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为主,拓展到中低收入家庭、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近年来,市南区委、区政府在全力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大人、财、物投入,认真落实各项惠民举措,使困难群体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救助,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救助标准“加法” 提升救助水平 将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2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650元;临时救助标准,由家庭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10000元,提升到家庭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20000元;医疗救助标准,由每人每年累计救助金额最高额度100000元,提升到每人每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130000元。对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的重度残疾人及80岁以上的低保老年人,再按30%的比例给予救助。截至11月份,市南区保障低保对象3151户、4987人,发放低保资金4554余万元,有效保障了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
救助范围“加法” 提高托底能力 由过去的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为主,拓展到中低收入家庭、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病弃医”等问题为切入点,在救助标准、救助比例、救助范围、救助手段等方面均实现了突破,有效缓解了因病陷入困境居民的“不能承受之重”。截至11月份,市南区办理医疗救助27362人次,发放救助金1173.1万元,人均救助金额4235元。救助人数同比提高220%,救助资金同比提高200%。办理临时救助928人,发放救助金283.9万元,人均救助额3059元。
救助形式“加法” 织密织牢救助网络 2016年出台了《青岛市市南区“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救急难”工作程序,“救急难”资金由区财政在每年度部门预算中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解决居民生活中遭遇的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问题,保障困难居民的基本生存权益。目前,共支出“救急难”应急救助金95万元。
建立信息核对平台 精准识别困难家庭 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成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出台核对办法,健全核对机制。通过人社、国土、水利、海洋与渔业、残联、工商、税务、公安、卫计、公积金管理中心、银行、交通运输、婚姻、殡葬、新农合等14个部门,代为查询、核对其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等状况。运行以来,对申请低保和已在保的4531户、8516人进行了经济状况核对,其中有1828户、3896人次因车辆、税务、社保、工商登记等超出低保标准未予办理低保或退出低保,使救助工作更加透明、阳光。
建立“首问负责”机制 提高救助时效 与软件公司合作研发了区、街道“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构建了区直部门横向联合、区街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信息网络。
在街道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设立“社会救助”窗口,方便困难居民求助有门,确保困难居民受助及时。同时,推送部门救助信息共享,提高社会救助综合效益。
借力“互联网+社会救助”模式 及时施救 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构建一体化惠民政务服务平台,推送救助政策,开展社情调查、实现救助申请的跟踪和反馈。通过手机APP进行救助信息的入户采集、管理及救助政策查询,实现“随时主动发现、随时报送、即时开展救助”,实现任务分配短信提醒,办理过程动态监督、办理状态实时查询等功能。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部门协作,建立高效、有序、便捷的工作机制。
开展区域特色“精准”救助工作 充分利用政府及社会组织资源,通过社会组织对全区困难家庭入户评估,根据困难家庭的需求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个性化家庭救助菜单。2014年把为60-79岁低保老人发放低保老年生活补贴作为区办实事。截至目前,共有12908人次受惠,发放老年生活补贴129万元;2016年又把为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中的失能、半失能人员发放护理补贴作为区办实事,对失能人员每人每月补助360元,半失能人员每人每月补助180元。已上报977人,其中,低保户734人,低保边缘243人。经评估机构入户评估,确认符合护理补助条件共计903人。全年共计需要经费约301.5万元。
搭建“大救助”综合平台 市南区自2014年改革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搭建“大救助”综合平台,成立了市南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市南区社会救助中心,出台《市南区关于建立大救助机制实施意见》,14个区职能部门成为区救助工作成员单位,推动各部门救助信息共享,整合优化救助资源,避免重复救助、多头救助、过度救助和遗漏救助,提高社会救助综合效益。截止2016年11月,累计统计各部门救助信息37万余条。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 充分利用市南区社会组织资源优势,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提供志愿服务、创办服务机构、设立帮扶项目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心理疏导、对从事社区公益劳动表现积极的低保人员给予奖励等为救助对象融入社会提供帮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目前共有注册的15个社会组织,455人参与,涌现出了“八大湖和谐社区促进会”、“帮到家”、“阳光暖情”、“市南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等知名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参与救助工作,拓宽了社会救助渠道,促进了社会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为市南区推进大救助格局提供良好的条件。市南区获得首批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2014年7月24日,民政部社会救助司王治坤司长一行来市南区调研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对市南区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文 孙贴静
[编辑: 宫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