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留守儿童在蓝树谷学泥塑。
文/图 半岛记者 徐新东 葛欣鹏
根据相关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功能缺失,造成儿童情感、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家庭监护责任和能力缺失导致的留守儿童在学业、教育和营养健康等方面的问题。那究竟如何才能解决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问题呢?相关业内人士也表示,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件事情上,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各环节缺一不可。另外,“长腿叔叔·留守儿童关爱计划”等项目也正在探索一条社会力量介入的新途径。
爱心爸妈“一对一”帮扶 采访中,小家豪的班主任于老师介绍,在他们学校里,留守儿童并不少见,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要么由爷爷奶奶照看,要么由姥姥姥爷照看。”
面对留守儿童,无论是政府、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该做些什么呢?又该如何来补偿留守儿童缺失的爱呢?
平度市辖区的留守儿童数量较多,一直以来,平度市都重视留守儿童工作,也采取了不少的措施。
在2015年,平度市教体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平度市内的留守儿童相关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
除了加强制度上的宏观管理之外,不少学校也都有自己的一些成功经验。平度市教体局基教办的张磊老师介绍,平度市蓼兰镇蓼兰小学针对留守儿童所做的工作比较典型。蓼兰小学就曾提出:“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爱”。为此,学校老师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一对一”帮扶。
学校首先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详细登记,然后分门别类,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将每一个留守儿童通过“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分配给每一位教师,确保学校的每一个教师人人有关爱对象,人人有关爱计划,同时,这位老师也被确定为被帮扶孩子的“爱心妈妈”或者“爱心爸爸”。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还将这项工作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每一个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不时翻阅档案,对帮扶孩子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为对症下药,与留守儿童进行心灵的沟通。
小姜是蓼兰小学的学生,他是一个极其内向的孩子,2015年冬天,一对一帮扶的李老师就发现他下课之后没有像往常那样出去活动,李老师就关切地问孩子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得到的回答是摇头,李老师把自己能想到的问题问了个遍,得到的回答还是摇头。事后,细心的李老师才发现他不离开座位竟是因为尿裤子,她马上联系了小姜的爷爷,利用上体育课同学们都外出的时间偷偷给小姜换了裤子。这样既避免了一上午的挨冻,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老师的细心和良苦用心,温暖了小姜,后来他有什么事情都主动和李老师沟通,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另外,在每年暑假寒假开展的“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中,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都要到孩子家中,送温暖送鼓励。在校内,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可以利用课间操和课外活动时间,在这个“大家”将自己的困惑和难题向“代理父母”倾诉,以得到“父母”及时的管理和引导,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亲情电话”缩短爱的距离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自然更少不了家长、监护人的参与。有学校还曾对留守儿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过摸底调查。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非常想念父母的占87.5%,较想念父母的占11.5%,竟然还有2%的儿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另外,与父母每半年见一次面的占43.75%,与父母联系较少的占12.5%。
平度市马戈庄小学的于静老师也介绍,之前她曾遇到过一个孩子,孩子的父母常年不在家,与孩子接触时间很短,孩子对父母的印象很少。
“我记得当时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孩子写一篇关于父母的作文——《我眼中的父母》,可后来这孩子交的作业是空的。”于老师说,后来她了解到,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少与孩子接触,所以孩子写不出东西来。“这也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父母在外打工,虽然物质条件挺好,可孩子的精神层面缺乏太多。”于老师说。
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一种感情所不能替代的,即使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而有些家长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千里迢迢给孩子寄来钱或许多价值昂贵的礼物,却长年没给孩子一个电话、一封信,没和自己的孩子进行过心灵上的沟通,造成孩子情感饥饿。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性格形成,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而且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学校创设亲情热线电话、父母专线、视频通话等,让留守儿童随时可以听到远在外地父母的声音,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
“我们都在国外打工,可因为长时间回不了一趟家,所以我们觉得特别亏欠孩子。”刘先生也介绍,自从学校开设了视频通话的活动后,他每隔两周就能和孩子通过视频交流一次,“以前我也发现他很懦弱,不过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有担当的孩子了,现在还担任了体育委员。”
此外,有学校在每年的寒假期间,专门召开监护人教子经验座谈会,提高监护人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能力。在家长会上,宣传留守儿童先进典型,播放反映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学习的文艺节目,让监护人了解留守儿童特点,掌握留守儿童教育方法。
“长腿叔叔”,社会的关爱 一起起的悲剧,让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成为舆论的焦点。
今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把“精准”固化为制度原则。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也表示,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件事情上,政府、学校、社会、家长,任何一方都不能少。政府要出台关爱救助留守儿童的专项行动,也要在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进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立法和执法行为;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课堂教育,也要在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上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行动;家长有条件的,要常回家看看,没条件的也要与留守子女通过电话、qq、微信等多沟通。
除此之外,在社会层面上,一些民间公益组织、社会爱心人士热烈讨论,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心理方面的辅导又该做哪些工作。
2015年,本报联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项目组在岛城发起“长腿叔叔·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征集各15名留守儿童和长腿叔叔,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在一年的时间里,长腿叔叔会将阿里公益捐出的4000元公益金,用在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
据介绍,“长腿叔叔”形象来自美国一本同名小说,原著中,孤女茱迪得到一位好心人资助,茱迪每个月给这位好心人写信。好心人从未露面,也没透露真名,只有一次茱迪夜里看到他的背影,腿很长,于是茱迪叫他“长腿叔叔”。
对于留守儿童,除了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对他们的心理状况的关怀也尤为重要。
庄景海和李建军都是在这个活动中选出的“长腿叔叔”,他们也都与各自的留守儿童结成了对子,两人都会不定期地与结成对子的留守儿童进行帮扶。“跟结对子的是一个单亲家庭,所以除了帮着购买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必需品外,我还经常与孩子电话交流,进行心理方面疏导教育。”庄景海介绍,之前孩子的妈妈打电话称,几个月来,孩子各方面的进步都很明显。“如果以后条件允许的话,我还计划着过段时间接孩子到青岛玩玩。”庄景海说。
有业内人士也认为,无论是“长腿叔叔·留守儿童关爱计划”、还是“童伴计划”等项目事实上也是在探索一条社会力量介入后来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政府主导的同时,应动员、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添砖加瓦”。特别是要动员更多的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对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多措并举,针对性指导帮扶。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