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刑戴上电子腕带 人机分离自动报警

2016-11-30 10:19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近日,青岛市首批社区服刑人员电子腕带定位监管在市南区社区矫正中心举行,仪式上,市南区社区矫正管理局工作人员宣读了电子腕带告知书,在司法干警的监督下,10名社区服刑人员分别戴上了电子腕带,之后,社区服刑人员代表宣读了电子腕带承诺书。

  据悉,此前青岛市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GPS+基站”手机定位监管方式,但是仍然存在人机分离监管缺陷。对此,为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信息化监管水平,从严落实社区矫正刑罚执行,青岛市司法局把升级电子监管手段作为2016年度的一项创新之举,采用“手机+电子腕带”定位强大功能,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信息化监管区别对待、互为补充格局,“人机分离可自动报警,而且电子腕带具有防水、移动充电等功能,因此可实现24小时全程跟踪、全程留痕。”市南区司法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经了解,市南区的社区矫正工作一直走在青岛市的前列,截至目前,共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000余人,杜绝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市南区司法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人抓、能落实,市南区成立了社区矫正管理局 、社区矫正工作科,利用政法专项编制,面向社会招录了两批共16名公务员,充实配备到街道司法所,较好地改善了执法队伍的素质结构。同时,还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规范体系。社区矫正工作是区政府部门惟一具有刑罚执行性质的工作。为依法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社区矫正的组织体系、职责分工、运行程序等方面做了细致规定。

  为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建立了分类管理的矫正模式,根据矫正对象的人身危险性,有相对性地实施“分类矫治”模式,使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得以制约和规范,达到了教育人、改造人、塑造人的目的 。另外,市南区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平台体系,建立信息管控平台,2013年,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手机定位监管信息系统。2016年,进一步升级监管方式,又在青岛市率先对服刑人员实行电子腕带监管。在全市率先开发了社区服刑人员指纹报到系统和执法记录仪系统,实现了人员管理动态化 、监督管理实时化 、报到管理指纹化 。建立教育改造平台,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区社区矫正中心,依托设立的“法德大课堂”,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集中教育。建立社区支持平台,坚持社会适应性帮扶,采取低保救助、创业培训等方式,搭建起保障社区服刑人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最后一道防线,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信心和能力。2014年区政府投入30万元,在65个社区设立了司法服务工作室,为基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建起了阵地。

  深入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也是青岛市司法局的一项年度创新工作,11月29日,结合首批社区服刑人员佩戴电子腕带,现场推广了市南区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工作经验。近年来,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疾病患者增多的现象,市南区探索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三个层次的心理矫治模式。专门成立矫治小组,制定“处方式”心理矫治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矫治。坚持转介衔接,对矫正期满评估存在心理危机高风险的 ,将转介专业机构或转为安置帮教重点人员,继续跟踪做好心理干预。

  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通过QQ、微信等网络工具,与社区服刑人员交流,解答心理问题。坚持人文关怀,在帮社区服刑人员舒缓精神压力,走出心理困境的同时,采取生活救助、帮助安排工作、节日送温暖、技能培训等,满足有困难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今年以来,先后帮助他们成功申请廉租房1人、申请自主创业优惠2人、申请救助金4人、协助办理低保6人、挽救自杀1人。

  据统计,今年以来,市南区有12个三级以上国家资格心理咨询师供职于区矫正中心和全区10家司法所,现已开展心理矫治60余例,进行心理危机干预230余人次,对杜绝重新犯罪、助力回归社会,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记者 尚青龙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社区 服刑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