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数九寒天,飘飘扬扬的大雪落下,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开始了。外出时,人们会穿上羽绒服等厚厚的冬装来保暖,而在家里或者聚会中,也有人品着小酒说:“喝点酒吧,暖暖身子!”然而,喝酒真的能御寒吗?对此,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二科主任王涛告诉记者,喝酒不仅不能起到御寒取暖的效果,反而会越喝越冷。一个人如果每天喝下半斤40度的白酒,十年就能发展成不可逆转的肝硬化。
饮酒御寒更易着凉 一到冬天,市民张女士就犯愁,因为她老公总是拿着“喝酒暖身子”的话来拒绝她的“禁酒令”,“咱也知道,喝上点白酒确实身上热乎乎的,可每天这么个喝法,不是事儿啊!”张女士说,她也尝试过,喝点啤酒觉得冷,但喝点白酒一会工夫就暖乎乎的,这让她对喝酒暖身的“事实”很是无奈。
人喝白酒后为什么会觉得身上热呢?对此,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二科主任王涛告诉记者,酒进入胃,酒精的吸收与代谢就开始了,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代谢变成乙醛,酒精本身和其代谢产物乙醛,都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刺激人身体表面的毛细血管产生扩张,血液流动加快,所以人们就发现皮肤发红,身上也觉得暖起来了。而啤酒之所以没有这么明显的感觉,是因为其酒精含量少。此外,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程度的麻醉作用,这样就让肌肤对外界温度的敏感性降低。
“但是,感觉热乎只是暂时的。”王涛说,毛细血管扩张,也就意味着身体的热量会很快散发出来。在酒精刺激下,人体的血管不能及时收缩防止热量散发,所以身体的热量会在短时间内大量丢失,人反而会觉得越来越冷。很多人会在酒后感冒,也是这个原理。
常年饮白酒患肝硬化风险高 王涛告诉记者,这些年,酒精性肝病患者越来越多了,这与人们饮酒有很大关系。他曾接诊过一名患者,因家庭变故连续15年大量饮用劣质酒,发展成非常严重的肝硬化。在治疗戒酒期间,产生“戒断综合征”,意识恍惚时,会拿着水果刀追着医护人员满病房跑。为此,医护人员不得不采取措施,将其固定在床上。
王涛说,过量饮酒肝最受伤。一杯酒入口,口腔食道吸收很少,绝大多数酒精(乙醇)在肝内代谢,通过肝脏的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然后依靠乙醛脱氢酶和肝内的P450等酶系把乙醛氧化乙酸,通过乙酰辅酶A途径变为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人通过呼吸与尿液排出的酒精量大约分别占5%左右,90%的乙醇是通过肝脏代谢出去的。乙醇在肝脏内代谢,造成乙醇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从而干扰脂类、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正常代谢,同时也影响肝脏的正常解毒功能。
“如果每天摄入80g乙醇,2个月时间就会发生酒精性肝炎,10年时间就能发展成肝硬化。”王涛坦言,目前对于肝硬化,还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而肝硬化发展到肝癌,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80g乙醇是什么概念呢?对此,王涛解释说,每日摄入乙醇的克数=饮酒量(ml)×度数(酒精含量%)×0.8,简单来说,每100ml40°的白酒中,就有32g的乙醇,250ml40°白酒就有80g乙醇。
高度白酒一斤或能致死 过量饮酒会带来慢性肝损伤,还有一些是直接致命的。相关部门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每年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超过11万。而酒精中毒,俗称“醉酒”,一次醉酒相当于得了一次肝炎。
据介绍,急性酒精中毒症状的轻重与饮酒量、个体敏感性有关,大多数成人一般乙醇中毒量为75-80g/次,致死量为250g-500g/次。年轻人耐受性更低,所以致死量更低一些。一次饮用大量的酒类饮料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先兴奋后抑制作用,重度中毒可使呼吸、心跳抑制而死亡。
除此以外,乙醛乙醇刺激的剧烈呕吐导致贲门撕裂大出血,饮酒后昏睡、呕吐物所致的窒息死亡,急性酒精性肝衰竭、大出血,也是临床因酒致死的常见病例。
“喝少量酒能够起到舒筋活血、开胃生津的效果,但一定要把握好量。”王涛提醒,以酒来御寒是不可取的,如需饮酒应限量,在任何不适宜的情况下都要避免饮酒。
过量饮酒会伤肝 长期过量饮酒,特别是饮用高度数的酒,就会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肝硬化。研究表明,每天饮酒量160克,连续20年,便可引起酒精性肝硬化。
根据统计,世界上有1500万~2000万人酗酒,其中10%~2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在我国,也有不少人嗜好饮酒。大家都知道,适量饮酒对大多数人的健康并没有损害,少量饮用某些酒,如葡萄酒,对身体还有一定的好处。
酒精性肝病的三种类型 1.酒精性脂肪肝一般没有症状,有人可出现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还会有肥胖、肝脏肿大等体征。
2.酒精性肝炎患者发病前往往短期内曾大量饮酒,临床表现除了有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外,还有发热、腹痛、腹泻等,且有明显的体重减轻。患者可出现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增高等表现。
3.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早期无症状,中后期可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腹痛、乏力、发热、尿色深、齿龈出血等症状。肝硬化失代偿期可出现黄疸、腹水、浮肿、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表现。
(记者 秦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