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半岛小记者代表青岛参加在杭州举行的中国报业小记者联盟成立大会。
文/图 半岛记者 朱艳丽
又是一年寒假时。岛城不少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中都增加了社会实践的要求。目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不过,半岛记者调查发现,学生实践活动存在缺少实质内容、活动类型少且老套无新意等问题。不少教育者期待社会上有更多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含金量更高的实践机会。
“另一捺”也很重要 从教29年,市北区北仲一路小学校长马燕感觉,教育风向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家长们不再单纯地关注孩子的成绩了。”马燕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倡导“双基”(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培养当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学校在喊,家长最关注的还是成绩。”
崂山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王秋霞也有类似感受。此前,很多家长和老师交流起来,就是问“俺孩子成绩好不好”“上课认不认真听讲”,其他的诸如谈到孩子的做人、孩子之间的交流,很多家长并不重视。
“每年我们都会做一些调查。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很多问题。比如孩子的作业量、课后负担等,还有孩子间的交往、师生关系等问题。你会发现以前一些家长填写这个调查问卷就是为了完成任务,随便打个勾,应付过去。现在不一样了,几乎百分之百的家长都会关注孩子的社会适应性——‘我的孩子在集体中受不受欢迎?’”
马燕把它视作自己从教生涯里,“教育界发生的最大的一个变化”。“一撇一捺方为人。这个人要成人,一撇是知识,另一捺是人格。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同时又互相借力。”马燕说,人格的培养、社会性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参与社会实践。
目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越来越受重视。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其中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进行了详细阐释。实践创新被纳入学生需要具备的六大素养之一。
大名路小学校长周韫轶介绍,为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将“五一”“十一”假期后一个星期集中安排为“微学期”。期间,各年级暂停教学的进度,安排动手实践课、拓展课等。
这种重视程度从最近岛城一些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中也能看出。半岛记者采访的5位中小学校长表示,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中均有社会实践的任务。“在寒假期间,我们学校会组织学生到汽车站的爱心岗位服务,学校家委会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等,我们也倡导家庭层面带领孩子参加其他实践开阔眼界。”周韫轶告诉记者。
参加社会实践的误区 “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不断把孩子放在陌生环境中,让他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经历,这对孩子的社会认知和动手能力都是有好处的。”青岛湖岛小学校长马晖告诉记者,这一点教育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了。
但她坦言,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目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有欠缺。“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是家长对实践能力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学校组织的时间和机会相对比较少,另外社会上提供的场合和平台还不是很够。社会实践能力欠缺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马燕则认为现在的一些社会实践陷入了一个误区。“现在的社会实践重视的还是偏向于知识性的。比如到各种场馆去学习,分门别类的各种知识,历史、科学、文艺,社会实践不是把孩子送到训练场、学习场上去,也不是像很多家长认为的领着孩子游山玩水就行了。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我呼吁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们要更多地参与另外一种社会实践,就是关乎人性的社会实践。”
“包括教育局、学校、老师在理论层面上已经认识到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我们整天说孩子参加社会实践。一说实践,就是去敬老院。拍几张照片,在微信里传一传,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他从这个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在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的时候有没有做预设,敬老院的老人真正需要什么?让孩子从社会实践中学到什么?结束以后有没有一个小沙龙,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马晖感慨,现在的很多实践活动非常肤浅,流于形式,而且往往为了做而做,难以真正触动孩子的内心。
一说起学生实践活动,市南区的一位居委会主任就很头疼。“一到寒暑假,就有学生们来盖章。很多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实践活动,只是为了盖章而盖章,只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并不是真正为了参加社会性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并未起到相应作用。”
这位社区居委会主任说,就在前几天,辖区内的一所初中学校组织学生来搞社会实践。“社区里的卫生有专门的人打扫,正好社区运来了一批花生油,就让他们把箱子拆开,一个孩子拿一瓶,拿进来再放到箱子里。其实我们也有专门的工人,十车二十车就进来了,但这好歹算是让学生象征性地干了些活。”
记者注意到,学生社会实践上存在的误区并非个例。2015年,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陈传锋教授通过对当地600余名小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活动主要是作业辅导、知识讲座、安全教育、保护环境实践活动、趣味活动等几大类,活动类型少且老套无新意。虽然各项活动名称不同,但是其实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导致学生参加课外社会性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减弱。
期待更多平台提供实践机会 什么样的活动才有冠以“社会实践”名头的资格?青岛桦川路小学老师辛晓慧认为,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是,必须得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增强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等。
“真正要孩子提高实践能力,是一盘大棋。学校提供机会,家长的配合,还要社会的参与,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多提供一些实践的平台。”采访过程中,马晖强调的一点是,“社会上还得接纳孩子。”
马燕也同样认为,造成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含金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社会平台的支持。
让她印象深刻的一个事例是,“蛟龙号”完成科学海试任务回到青岛后,他们学校曾经试着联系作为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学校的孩子有个参观的机会。可惜,没能联系成功。
“像这种资源,学校不容易获取,我们学校去联系肯定联系不上。像你们报社组织的‘学生记者’活动去联系可能就方便些。另外,你们将来还有可能组织学生记者采访两会,从小培养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但对学校来说,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很难。”
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半岛学生记者团不仅有机会体验充满魅力的击剑课程,还从6小时无援助生存挑战、探访青岛泰能热电供暖等特色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正是这种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与良性互动,使得学生的社会实践拥有了“源头活水”。
采访中,马燕强调,社会实践往往不是一次就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意义在过程当中,不一定每次实践活动都要有丰厚的成果。“教育上我们常说一句话‘静等花开’,就是慢养理论。其实参加社会实践对孩子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总有一天,就能看出这种教育的意义。”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