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女士在阜外医院享受工伤保险康复治疗 记者 王建亮 摄
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努力实现了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顺应岛城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些年,青岛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办成了一批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民生实事,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各个方面。
5年来,我市的就业创业规模不断扩大,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行动,青岛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率先建立起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为了培养新一代的“工匠”,市人社局启动了技能青岛工程,改革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化改革,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为了让来青安家工作的人能更舒心地工作,我市不仅在全省率先出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还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此外,青岛在全省率先实现医疗保险 “三险合一”,建成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相互衔接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到2020年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全面建成。
关键词:就业 毕业生就地就近办手续 800多家企业参会,提供了3万余个岗位……在去年年底的 “青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高校行”活动上,共有1.4万余名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这次招聘会是我市大型年度品牌人才盛会,由市人社局联合20所在青高校举办,参会单位层次、提供岗位数量和参与招聘学生数量均比往年有较大突破,成为我市乃至半岛地区最大规模的毕业生招聘会。这仅仅是去年举办的700场招聘会中的一个缩影。
青岛市一直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确立了就业优先战略,制定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率先建立起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让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另外,我市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劳务派遣管理办法、特殊工时审批管理办法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为了给市民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市人社局将就业服务深入到街道、社区一线。出台落实《关于青岛市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放服务职能,将毕业生报到、实名登记、申领求职补贴等手续下放至街道、社区服务窗口,以点带面,全面实现毕业生“就地、就近”办理就业手续。截至目前,青岛市累计投入近3亿元,在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建设三级实体服务平台体系,构建 “市区一刻钟、农村半小时”的服务圈。目前,已建成10个区(市)人社综合服务中心、129个街道(镇)人社服务中心、1921个社区和5177个行政村人社服务站。目前,所有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均建成人社服务平台,每个服务平台都设有“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服务专窗”。在每个高校毕业生服务窗口设置 “自助办理区”,毕业生可现场登录个人账户进行实名登记,实现就业报到、实名登记、申领补贴等手续“一站式办结”。
关键词:创业 提供全方位公共创业服务 青岛市政府提供“场地+商机+培训+导师+人才+中介”全方位公共创业服务,打造精品农村电商创业培训课程,开发“大学生农村电商创业培训四级课程体系”,内容涵盖大学生电商创业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分为县长班、基础班、创业班、提升班。市人社局邀请国内县域电商专家、淘宝大学优秀创业讲师授课,授课内容包括互联网及新农民意识、淘宝合伙人创业经历、网店卖家基础知识、实际案例等,着力培养一批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电商创业人才。
此外,市人社局还建立了专业导师团队,引进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等优秀培训团队,组建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共同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化创业指导和服务。为全力落实场地优惠政策,对于从事电商创业的企业,可以申请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集中办公区域,实行第一年100%、第二年50%、第三年30%的房租补贴,并享受完善法律、会计、人力资源、代理记账等完善的配套服务。
岛城还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孵化链条、打造服务品牌,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创业工作水平,全市呈现出创业热情高涨、创业氛围浓厚、创业后劲十足的新局面。
关键词:引才 顶尖人才每人最高补贴500万 去年青岛市出台了 《顶尖人才奖励资助暂行办法》,对新培养、新引进的顶尖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生活补贴、顶尖人才团队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与国际接轨的引才政策吸引了全球顶尖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对人才的需求,2016年我市出台《青岛市“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人才支撑计划》,确定了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服务业人才、高端海洋人才、先进制造业人才四个人才集聚行动,并率先启动实施了海洋高端人才引进活动,面向全球发布首批海洋高端人才需求岗位370余个,进一步提高了引才精准度。
为了更好地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去5年,青岛不断优化提升人才服务 “软”环境,制定出台了《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进一步整合全市十几个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资源,明确服务内容,健全了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体系,大幅提升在青就业硕博研究生住房补贴,由原来的400元/月、600元/月分别提高到800元/月、1200元/月,并在此基础上,新增急需紧缺专业的硕博研究生补贴项目,补贴标准分别为1200元/月、1500元/月。在便捷外籍人才来青方面,延长了高层次外国专家证和居留许可证期限,设立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窗口,缩短了外籍人才来青工作办理时限。
关键词:保险 5年5万余人享工伤待遇 有人将工伤保险形象地比作职工的 “保护伞”,它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了用人单位工伤风险,对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化解劳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更多地保障职业人群职业安全和健康,2016年,我市开展了建筑业“同舟计划”,将建筑行业农民工按照项目进行参保。目前,我市参保人数由2012年的196.1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44.6万人,净增48.5万人。 5年来全市共有5.1万人享受工伤待遇,支付待遇20.63亿元。不仅如此,我市还连续5年调整1至4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全市企业1-4级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由2012年底的月人均1997元增长到3110元,供养亲属抚恤金由月人均705元增长到1055元。
同时,我市在确保工伤职工发放待遇的同时,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建立起工伤康复制度,把工伤康复作为政府关注民生的创新举措,扎实创新,推行工伤康复早期介入制度,有效推动工伤职工更好地回归社会。
关键词:医保 给予失能老人“护有所保” 2012年青岛市人社、财政、民政等9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率先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目前已经覆盖全市810万城乡参保人。青岛市的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将失能老人在医养结合机构发生的医疗护理费纳入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基础上,通过“医养结合”破解“医养两难”,给予失能老人“护有所保”。我市的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每年按照不超过当年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费筹资总额的10%,从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中划转。
为满足参保人不同的医疗护理需求,岛城还将长期医疗护理服务分为专护、院护、家护、巡护四类,使得失能老人有所保障。
百姓故事:
工伤康复治疗 让我重新站立 记者在青岛阜外医院8楼的工伤康复大厅见到钟女士时,她正在跑步机上进行匀速跑步训练。很难想象,就在3个月前,钟女士不能屈膝,走路需要依靠支具和拐杖,难以正常行走。工伤康复让钟女士重新站立了起来。
钟女士在单位组织的一次运动比赛中,不慎将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后到医院做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术后,钟女士一直在家休养,两个月过去了,膝关节持续肿胀疼痛,无法正常行走。因肌肉萎缩明显,髌骨周围的组织挛缩较为严重,活动度受限,不能屈膝弯腿,因左腿不能负重,钟女士走路时主要依靠支具和拐杖。
“手术后,人社部门来电话通知我可以到医院做康复治疗。我当时都不知道,我以为需要等到做完工伤鉴定才能做康复,后来腿伤一点好转也没有,心里头很着急。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阜外医院康复中心,从那时起,我这条伤腿才一天天好转起来。康复一段时间后,真是感觉来对了,之前自己在家里锻炼,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做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心里没底。”钟女士告诉记者,医院为她制定了系统的康复治疗方案,整个康复过程分多个步骤进行。康复训练的第一个月,钟女士的关节角度和腿部肌力有了明显改善;第二个月,主要加强平衡能力训练,钟女士完全脱离支具,可以进行全范围下蹲。进入第三个月,训练强度进一步增大,主要进行股四头肌离心控制训练和本体感觉的训练,并逐渐加进来一些跑步训练。身体一天天康复起来,遇到好天气时,钟女士还会来到室外做一些慢跑训练。经过康复治疗,钟女士不仅重拾了健康,而且重建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在康复中心,记者了解到,像钟女士这样因运动发生肌肉拉伤、骨折的人,以前因为犹豫不定或选择不当,错过最佳康复期,留下残缺,导致终身遗憾。为保障工伤职工的康复权益,2012年,我市建立了工伤康复早期介入机制,让工伤职工尽可能早地在康复最佳“黄金期”进行康复,最大可能地恢复身体功能、劳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数字新闻】 ■2012年-2016年,我市每年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左右,已建成各类孵化基地89个,政策性扶持创业11.9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4亿元,组织职业技能培训42.5万人。
■我市连续9年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失业金标准达到1000元。
■居民医疗保险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011年的200元提高到2016年的最低360元。
■我市先后将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企业缴费比例分别由20%、2%、1%下调至18%、1.5%、0.67%。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