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动车保有量急速增长,大中城市交通普遍越来越堵的今天,青岛交通运行速度较三年前不降反升。5日,记者从青岛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获悉,通过创新综合治堵机制,“短平快”及时解决交通热点等手段,我市城市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016年,市区路网高峰平均车速为的23.6公里/小时,较2014年上升了5.28公里/小时,提高约28.81%。
今年1月初,“高德地图”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权威机构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也显示,在全国有影响的60余个城市的“交通延迟指数”排名中,青岛位列全国第19位,比2015年下降了10个位次。在“主要城市拥堵缓解”榜单中,杭州、青岛交通拥堵缓解最大,位居前两位。
数据 城市拥堵缓解岛城排第二 2017年1月10日,高德地图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权威机构发布《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以高德地图交通大数据发布平台、大数据开放平台、阿里云及相关数据挖掘支持为基础,采用“拥堵延时指数”作为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自由流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描述城市拥堵现状、呈现拥堵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中评出了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拥堵排名,其中,济南、哈尔滨、北京、重庆、贵阳、深圳、昆明、杭州、大连和广州位列全国“堵城”前十,我市排名第19位。比2015年排名下降了10个位次。在“主要城市拥堵缓解”榜单中,我市排名第2位,仅次于举办G20峰会的杭州市。《报告》也指出,“高峰出行里程占比”我市排名第1位。
“青岛被评为朝九晚五之城,报告显示高峰出行里程占比最高的城市是青岛,高峰出行里程占全天出行的22.8%,因为榜单是按照早晚两个高峰时间段来测算的,这就说明岛城治理交通拥堵难度最大,而拥堵排名的下降,也显示出岛城治理交通拥堵效果明显。”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对青岛市城市交通治堵工作出具的评价报告显示,青岛市“市区整体路网平均速度提高约9.71%,通行时间缩短约25%,高峰持续时间减少11.08%。”。
滴滴公司媒体研究院和财新网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2016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通过测算接入滴滴平台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并与2015年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年度车速增(降)幅进行排行。“2016年平均车速增幅最大前十大城市”青岛平均车速增幅超7%,排名增幅榜第3位。
根据2016年度青岛市政府开展的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的“三民”社情民意调查结果,市民在“交通出行”方面满意度达到91.07%,较2015年提升了8.8个百分点。
“虽然各方根据不同的测算方式显示的报告数据不尽相同,但均显示岛城拥堵明显缓解。”青岛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串串的数字也体现了我市近年来对于交通拥堵治理的成效,采取多种措施缓解交通拥堵,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持续整治交通秩序,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开展交通拥堵课题研究。
措施 完成13条主干道打通工程 市城乡建设委市政公用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道路供给。在道路打通上,3年来完成了新疆路高架快速路、福州路、株洲路、深圳路等13条主干道打通工程,在建贯通道路4条,完成17处微循环道路贯通工程。道路的贯通对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车辆通行效率起到了关健作用。
在道路整治方面,累计整修完成宁夏路、山东路、南京路等道路332条。通过实施路口渠化、港湾车站改造、掉头口增设、压缩中央分隔带增加左转车道等方式,统筹考虑标志标线、交通信号和智能交通的增设、优化和改造等措施,提升道路节点通行能力,累计完成山东路等道路节点改造40处。同时改造人行道105万平方米,车行道270万平方米,保障了城区道路的良好运行。
为了增加停车位,我市加大停车场建设工程,这3年来完成95处政府及社会投资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泊位4万余个,在建33处、停车泊位约7000个。同时,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自有停车场向社会开放,增加公共停车泊位10000余个。
借助地铁3号线建设恢复、益群地下空间装修改造、东广场地面复建等有利契机,开展了青岛火车站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地铁、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旅游大巴、特种车辆、交通组织、导向标识、智能交通等9大衔接体系建设和整治工作,现已基本完成交通设施、导向标识及广场附属设施、道路微改、公交站亭等各项整治主体工程。
为了减少市政工程施工对道路的影响,我市2016年组织编制了《青岛市市政工程低影响建设导则(试行)》,对车行交通、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等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对应措施,同时开展城区道路导示标志试点提升工作。
岛城智能交通治堵效果凸显 面对道路交通大发展、人车流量增长迅猛、道路通行状况日趋复杂的严峻形势,2014年以来,青岛市政府连续3年将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纳入“市办实事”,并大规模布设了微波、超声波、线圈检测器以及复用电子警察检测流量点3000余处,投资7亿余元建成了基本覆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
交警部门通过智能交通系统视频监控、云计算、交通流量智能分析,及时巡检发现路阻警情,适时掌握全市交通拥堵指数,定期发布交通诱导信息,每天分析研判交通拥堵状况,向基层大队、中队及时推送道路流量及拥堵指数报告,确保了路面勤务运行精准高效。
“我们将海量城市交通运行大数据实时采集入库,为开出治堵妙方。通过对大数据的融合分析,配合实时交通流、历史路况、图像、卡口过车、事件检测等多种自动化分析手段,将路面警情的发现、分析、决策和指挥应对全部集成,使城市交通管理迈入了科技化、集约化、精细化轨道。”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岛城“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荣获“IEEE国际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应用奖”;2017年1月,获得山东公安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服务市民出行”,是打造智能交通系统的目标,也是青岛交警一直以来秉承的工作理念。每5分钟自动通过交通诱导屏、“青岛交警”官方微信和手机APP、“青岛公安交通信息服务网”以及合作的地图运营商对外发布实时路况,青岛交警的这一创新之举,有效均衡了交通流,也给市民带来了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
交通拥堵分为常发性和偶发性交通拥堵,交警部门准确掌握了市区150余条道路交通流量流向情况,对应常发性交通拥堵,制定路口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方案500余套,分析60余处市民和群众反映较为集中拥堵地段原因。对全市179个路口进行了道路基础设施微观改造及优化,对27条道路调整了单行线设置,在7条主干道上设置了潮汐车道。对市区30个早晚高峰经常出现堵车现象的路口,实施“瓶颈溢出”控制。
突出重点区域治理,把学校、医院、商圈、景区等区域周边以及公交专用道和主干道作为整治重点,不断加大违法停车的治理力度。统筹医院内部和周边路网实际,科学划分停车区域,规划停车和诱导设施建设。对市区30余个居民小区实行“交通微循环”,盘活小区及周边道路资源,有效缓解小区内“行车难”、“停车难”问题。
据交警部门统计,市区偶发性交通拥堵有90%都是因为交通事故未及时撤离造成或引发的。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5月起市区全面推行勤务模式改革。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置警区勤务和中队勤务两大模块,中心城区警区勤务执行“处置交通事故、查处交通违法、巡检交通设施”三项“规定动作”。目前市区平均出警速度已由原来近半小时缩短至10分钟,警情处置率明显提高。
争道抢行、闯信号、乱停乱放等扰乱交通秩序的乱象,一直以来深受广大市民诟病,青岛交警坚持严管严治,全面落实“严执法,零容忍”。2016年5月1日起,久治不绝的市区人行道乱停车管理移交交警部门负责。对此,交警部门坚持“堵疏结合”理念,将整治工作责任逐一落实到民警,又深度挖潜道路资源,实行停车泊位应划尽划,缓解停车需求,增加停车泊位5.8万个。并主动对接相关部门,积极争取辖区政府支持,采取“一路一图”策略,在尽可能保持人行道隔离栏与周边环境协调共融、不破坏市容景观的前提下,增设了挡车柱近3万个,静态交通环境焕然一新。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为了吸引市民放下私家车,我市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公交优先制度。编制了青岛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和公交专用道发展规划、公交场站专项规划,制定了公交站点设置规范、公交线网规划标准与实施条件。结合居民小区、公交场站、道路条件,以及地铁与常规公交衔接等实际情况,适时开辟调整公交线路,迁改拥堵节点公交站点。近3年累计开辟调整123条公交线路、迁改79处公交站点。
昨日,市交通运输委综合运输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地铁3号线的全线开通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2016年12月18日地铁3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后首个月客运总量440万人次,日均客运量14.2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17.5万人次),约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5.1%。与全线开通前相比,日均客运量增长625%,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增长1.02%,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约提升1个百分点、达到49%。地铁3号线全线开通使沿线道路走廊交通流量略有下降,减少约2%-5%,南京路、重庆路、黑龙江路等南北向贯通道路流量减少约5%。市区早高峰交通指数下降1.9%,晚高峰交通指数下降1.1%。
为了增加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市正式实施中心城区公共交通1小时换乘优惠政策,日均刷卡余额33万笔。2016年5月1日正式实施全市60-64周岁老年人半价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政策,日均刷卡14万笔。
计划 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发展 我市将引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理念(TOD),从交通系统满足出行需求和城市发展,逐步转变成通过交通规划来引导城市发展,在项目建设前应首先做好相关区域交通组织衔接及交通设施建设的规划实施。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均衡配置公共资源,解决好教育、医疗、旅游、行政等资源分布过度集中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促进区域交通供需平衡。
轨道交通占比今年增至15% 下一步,我市还将继续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公交服务水平。首先要保证公交路权优先,强化公交专用道设置的刚性约束,加大对占用公交专用道违法行为的查处。加快公交枢纽场站和港湾式停靠站建设,减少公交车辆与其它非公交车辆的相互干扰。整合公交及相关业务数据资源,建设全市集中统一的公共交通基础数据库和业务主题数据库,搭建全市公共交通数据资源中心,实现交通流数据、公交信息、停车泊位信息等相关数据交换与共享。
同时要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按照“东城提速、西城优化、北城加密”的发展策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发展模式,预计2017年底,地铁2号线(一期)东段和蓝色硅谷城际轨道(11号线)开通试运营后日均客流量将由目前的14.2万人次增长到约45万人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例将由目前的5.1%增长到约15%。2020年将累计开通地铁5条线路,大大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加强微循环路网整治与建设 在道路建设上,要形成完善的城市快速路网和主干路网。全力推进未贯通道路打通工程。对城市道路主要拥堵点进行分析改造,推进城市立交桥建设。充分利用老城路网特点,加强微循环路网整治与建设。注重绿色交通建设,完善行人过街设施。为公共、慢行交通分配足够的路权,实现人车分流。
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对重要交通节点和交通拥堵点进行定期梳理排查,滚动开展交通组织优化工作。开展社区微循环及限时停车泊位设置。推进“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建设旅游车辆集散中心,制定旅游大巴车辆管理措施。
建立智能停车平台系统 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尤其是重点商圈、景点周边公共停车场建设。鼓励配建停车场对外开放。根据用地特征,合理选择停车场类型,加大立体停车场建设力度,对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实现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停车场和公交停车场建设,支持公共停车场和公交停车场建设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在加大停车设施增量的同时,积极推进市级智能停车平台建设,整合全市停车资源,通过互联网手段盘活停车设施存量。按照“一个信息平台、一个运营主体、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服务体系和管理规范”的思路,市政府确定由国有平台公司——华通集团负责全市智能停车系统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青岛市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项目建设方案》,建设范围为中心城区,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停车信息平台开发、路外停车场智能化改造、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等。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停车场信息管理、车位信息采集、车位查询预定、车位共享等,目前正在试运行。下一步将按照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逐步推开,2017年年底初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