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军
抑郁症,这个在当今患病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折磨着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尤其对于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长期处于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的痛苦之中。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一起来聊聊抑郁症”,旨在促使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寻求并获得帮助。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的抑郁症患病率在1.6%至4.1%之间,青岛抑郁症患病率高达4.34%,而就诊率却不足10%。正确认识、理解、治疗抑郁症,已经迫在眉睫。
青岛抑郁患病率达4.34% “抑郁症是莫名的心痛难受,怎么也不快乐”、“万念俱灰”……在记者采访中,多位抑郁症患者用这样的语言,来表示患抑郁症后的感受。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曾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这句名言,让“黑狗”成为了抑郁症的代名词,来形容它的不可预测和可怕。
2015年10月9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国家卫计委表示,全国大范围的抑郁症患病情况的调查还没有开展,只是在不同的地区开展了抑郁症的患病率调查,抑郁症患病率各地区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在1.6%至4.1%之间。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约占总人口的4.2%,在总数上约有5700多万。2016年10月,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发布了本市第四次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青岛抑郁障碍(重性抑郁、心境恶劣、未特定抑郁)患病率为4.34%。在18岁以上的成年人之中,重性抑郁症的现患率是2.01%。
29岁的李金(化名)是一位年轻的抑郁症患者。李金告诉记者,他曾因创业失败丧失了所有动力,身体消瘦,长达几周不爱出门,“开始只是心情不好,后来是控制不住情绪,走不出来。”
“抑郁症是一种实体上的疾病,它的主要表现是‘三低’,即情绪低落、脑力迟钝、活动减少。”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姜桂兰主任介绍,正常人也有情绪变化,但能够表达出来,而且脑力不会出现迟钝,通过自我调节、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及别人的疏导,可以将情绪抒发出来,“但抑郁症患者不同,他的情绪低落期会持续较长时间,即便给予外部刺激,也无法改变其低落的状态和心情。”
抑郁症和很多因素有关,“压倒骆驼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截止到目前的研究,抑郁症的致病因素还不是特别清晰。综合来看,抑郁症主要和生物学因素(或说遗传因素)、社会因素、个人性格和经历因素相关,且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但导致抑郁症的直接原因,常常是个人的心理因素和性格原因。在姜桂兰看来,虽然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压力,“但更多的是自身给自身的压力太大,欲望值太高,幸福感下降。任何一个生活不顺事件,在一个人心中加压,看得特别重。”
青少年属抑郁症易患者 相比成年人,青少年的心境更加脆弱,抑郁情绪更值得关注。“至今我还很清楚地记得,13岁时躺在床上绝望地想自杀。”年仅17岁的魏蔚(化名)说,12岁的时候,她有一次发高烧几天不退,“我爸不理我,我妈又太懦弱。从那以后,我的体质极差,大病小病缠身。家里人总觉得我是个负累,我对他们也不再抱有希望。”
在家庭中被冷落,再加上与同学、朋友相处不快,让她“多年来的孤独无助迷茫彷徨之感从没消失过”。此后,她一直郁郁寡欢,“撑了许多年,高中时候终于受不了了,爆发了将近一年时间,每天都在挣扎,内心煎熬,无数次绝望,苦苦思考人生意义何在。”对魏蔚来说,抑郁像是一个越挣扎陷得越深的泥潭。现在她已经上高二,依然有些封闭,不愿再和他人交朋友,感觉“根本没人会理解你,在乎你”。
魏蔚一度有自杀想法,在抑郁症患者中并不罕见,自杀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中华医学会主编的《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指出,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与行为,15%~25%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成功。自杀在青年及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终身自杀率为15%。
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及早干预。特别是如果家属观察到患者有自杀倾向,一定要带患者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而不应该单纯误认为患者只是在矫情、夸大其词。
药物、心理治疗并重 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患病人数庞大,但与之不相称的是,就诊率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率不足10%。在姜桂兰看来,青岛抑郁症患者实际就诊率也在10%以下,意味着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在默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甚至在折磨中走向极端。
很多患者对于抑郁症有“病耻感”,觉得“丢人”甚至讳疾忌医。李玉焕告诉记者,她曾接诊过一位60多岁的抑郁症老人,其子在国外读书,在被诊断为抑郁症后,老人担心自己会对儿子有影响,“他问我能不能在外边买药,觉得来心理医院压力太大。”
实际上,这种“病耻感”普遍存在于人们接纳精神、心理疾病的漫长过程中,抑郁症只是其中一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精神疾病治疗率所作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率仅为30%,住院治疗者不足1%;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惊恐障碍治疗比例仅为10%;强迫症、酒精依赖、自杀/自伤的治疗干预率则更低。
在抑郁症的治疗上,一般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重。抗抑郁药物一般起效较慢,平均起效期在二至四周。加上治疗周期长、认为自己没病,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顾虑和误解,再加上听闻到的一些不实传言,便开始抗拒服用药物。姜桂兰告诉记者,不少患者担心服药会造成药物依赖、上瘾、损害记忆等等,“长期以来一直在谣传精神类的药物会把脑子吃坏了。”
周围人的不理解,让很多在现实世界处处碰壁的抑郁症患者,将精力投放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试图寻求能够“同病相怜”而相互理解的人。以“抑郁症”为关键词搜索,能查到的QQ群多达百余个。这些QQ群活跃程度和人数不尽相同,多则三四百人,少则几十人,集聚着分散在全国不同的地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抑郁症患者。
闫华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抑郁症互助QQ群的群主,在她组建的抑郁症互助群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已经有160多人加入。闫华并不避讳,她成立QQ群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语音给患者做咨询,收取一定的费用,同时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
在QQ群里的病友几乎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有话想说,找到了“同病相怜”的人。抑郁症患者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形成的强烈反差,在闫华看来并不奇怪,“主要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听他们倒情绪垃圾。”
精神科医生目前严重短缺 在抑郁症患者就诊率较低的背后,还存在着我国精神卫生医疗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的现象。截止到2015年,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每万人口平均仅有1.71张床位,全国精神科医师总数仅有2万多名,平均1.49名每10万人口,远低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的水平。
专业精神科医生的短缺,让心理咨询师成为了一个热门行业。而心理咨询师进入门槛低,水平上良莠不齐,很可能造成抑郁症治疗的混乱。由心理咨询师专业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误诊、耽误治疗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记者了解到,针对现状,《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将增加到4万名,其中东部地区每10万人口不低于3.8名,中西部地区每10万人口不低于2.8名。同时,要在70%以上的县(市、区)设有精神障碍康复机构,5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康复服务。
制图/徐国以
抑郁症中的“名人效应” “好多病人真是应该感谢一些明星,我们心理医生也是。在这种病的防治上,名人真是立了很大的功劳。”姜桂兰告诉记者。
实际上,从张国荣到崔永元再到乔任梁等等,这些患有抑郁症的名人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高受关注度,同时在媒体的关注下,近几十年来抑郁症的科普呈现出明显的“名人效应”。尤其是一些知名人士,在患抑郁症后公开来辟谣一些不实的传言,呼吁人们正视抑郁症带来的问题,关注抑郁症患者的就医之路,纠正了人们对抑郁症的偏见。
除了“说服”作用外,“名人效应”还体现在一些实际行动中。2015年,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的知名媒体人张进,以过去三年所写的和抑郁症有关的文章为基础,出版了《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一书,接受患者的咨询,为他们提供帮助。这本书出版不到3个月,已加印4次,印刷量达2.8万册。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