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珍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桂东
身材娇小,笑容阳光,平时喜欢背双肩包,扎马尾辫,这是王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她是湛山街道办事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的一名禁毒社工,每天的工作是为在社区进行戒毒和康复的吸毒人员提供帮助,这位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社工表现出来的坚毅和耐心令记者刮目相看。不同于游走于刀光剑影之间的缉毒民警,禁毒社工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用王策的话说,他们的工作尽管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却非常有意义,经过他们的努力压缩了毒品犯罪的空间,同时,凭借自己的韧劲与真诚,他们托起了“瘾君子”重生的希望。
王策正在查看禁毒工作的相关文件
社区的展板上也在宣传禁毒。
■挣扎
“一开始内心是抗拒的” 初见王策,她给记者的印象是一名性格外向活泼的小姑娘,当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有所了解之后,对她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14年,王策研究生毕业以后来到市南区湛山街道办事处,成为一名大学生社工。2015年2月,她被分配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为吸毒人员提供社区戒毒和康复服务。
社区戒毒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只是听说过,至于是干什么的很少有人知道。4月7日,记者从市南区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市南区湛山街道办事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了解到,社区戒毒就是针对程度较为轻微,还不至于被强制戒毒的吸毒人员开展工作,检验吸毒人员是否有复吸的行为。这些吸毒人员基本都是被公安部门查获后,送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来的,根据规定,他们第一年必须每个月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中心来接受尿检,如果达标,第二年就是2个月一次检验,第三年为3个月一次检验。
“一开始我以为这项工作就是宣传一下毒品的危害,发发传单之类的。后来了解到是真的要和吸毒人员面对面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抗拒的,甚至是有些恐惧的。”王策说,之前自己一直在上学读书,对社会的了解比较少,而对于吸毒人员一开始也有些偏见,但是随着工作的一步步开展,和吸毒人员有了更多的接触,工作了两年多,在帮助不少吸毒人员成功戒断了毒品后,她才领会到这份不为人理解的工作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有一位成功戒毒人员的母亲拉着我的手说,是你给了他重生的希望。”王策说,听到这句话时,心里暖暖的,也更坚定了继续这项工作的信心。
■破冰
打破沉默是第一步 “门难进,脸难看”,这是王策刚开始这项工作时遭遇的常态。王策介绍,家访是帮助社区吸毒人员戒毒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手段,但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不被人理解,经常是敲半天门也没人应声,有些时候明明家里有人,问明了他们的来意之后,马上就没了动静。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王策说,只能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登门拜访,如果屡次失败,他们会改变策略,从对方的父母或者亲朋好友入手来接触对方。
“因为很多服务对象,他们是怀疑我们的,觉得我们不过就是走走过场,记录一下,然后就完了。怎么才能让这些人知道,我们是真心想要帮助他们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王策做过统计,在她所服务的对象中,中年人占到了四分之三,而这些人因为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很难打开心扉,所以,面对她的来访,大多数人选择的是沉默。
“他们都是毒品的受害者,毒品令他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无心工作,家庭破裂,经济破产。如果这个时候再跟他们说毒品的危害,他们通常很逆反且不能接受。”王策就用尽各种方法和对方交流,慢慢地被对方接受,然后为对方提供帮助,取得信任。
王策介绍,帮助吸毒人员戒毒,最重要的是家人的鼓励,吸毒以后人各方面状况都很糟糕,他们自己都会放弃自己,如果家人也同样放弃他们,使他们看不到希望,那样戒毒就更难了。“每一个案例,我们都仔细研究,制订有针对性的方案。我们多次和家属沟通,让家属了解到吸毒人员戒毒的反复性是很正常的,如果这一次他坚持了一个周,下次坚持两个周三个周都是进步,就应该鼓励,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家庭和社会都抛弃了”。
■讲述
一个吸毒者的救赎 在采访过程中,王策讲述了一名吸毒人员成功戒断毒品的故事。
据介绍,吸毒人员李亮(化名)今年40多岁,他高中毕业后学着做生意,因为吃苦耐劳脑子又灵,几年工夫就挣了不少钱,年纪轻轻就买房买车,又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结婚一年后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
本来,李亮的生活应该在幸福美满的路上继续前行,但一次去南方进货的遭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2009年,李亮去南方进货,在一家夜总会和客户唱歌时第一次接触了冰毒,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李亮就这样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吸毒到后期,李亮已经没有精力再打理生意,积蓄也慢慢花光,后来连车也卖了。知道吸毒的危害,面对家人的指责,李亮也尝试着自己戒毒,但屡次失败。妻子见他戒毒无望,怕其影响孩子的将来,就与他离婚后带着儿子离开了家,母亲也几乎与他断绝了来往。
王策接手了李亮的案例后,多次家访,但每次都没人开门,打电话也联系不上。后来总算遇到了,他还调侃说,“你个小姑娘见过吸毒的吗,没见过就来帮我戒毒,开玩笑吧。”多次沟通无果,王策决定从他的母亲那里做工作。
李亮的母亲张阿姨知道了王策的来意后,尽管嘴上说“我没有这个儿子”,但言辞间还是掩饰不住对儿子的关心。张阿姨说,自己是恨铁不成钢,儿子自己吸毒不孝顺不说还经常从她这里拿钱,自己一手带大的孙子也因为儿子吸毒被儿媳带走了。经过沟通,张阿姨答应协助王策他们帮助儿子戒毒。
但就在这次家访后不久,张阿姨出了车祸。这一次,倒是李亮主动给王策打来了电话,却是来兴师问罪的。李亮责怪王策找母亲说自己的事,导致母亲心神不宁才被车撞了。王策得知情况后赶到医院看望张阿姨,当时李亮正在陪护,张阿姨看着李亮声泪俱下地说,“儿啊,你前半生已经被毒品毁了,如果后半生能戒毒,我就是腿断了也值啊。”李亮当场流下眼泪,并发誓一定要戒断毒品。
王策又问李亮有没有什么困难,得知由于长期吸毒没有工作,他连母亲的医药费都付不出来。王策向领导汇报后,协调民政部门帮李亮的母亲解决了一部分医药费。就这样,李亮开始坚持到社区戒毒和康复中心做检验,电话也及时接听,如果到了规定时间无法接受检验,他还会提前请假,并说明理由。目前,李亮没有再复吸,王策他们的工作也以成功宣告结束。
最近,王策又遇到了李亮,得知他要盘一个小店做修手机的生意。他还告诉王策,尽管自己的儿子跟前妻走了,但他相信儿子以后一定会回来看他,到那个时候,他希望自己不会让儿子失望。
■荣誉
青岛首个十佳禁毒女社工 研究生毕业不久就从事这项工作,王策坦言父母一开始也不支持,但当王策将自己服务对象中成功戒断毒品的案例讲给当医生的父母听时,父母渐渐转变了态度。“我跟父母说,你们当医生是治病救人,我也是在挽救人,我们的工作同样有意义。”
今年2月,据民政部网站消息,国家禁毒办、公安部等1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工作格局和保障体系,禁毒社会工作者总量达到10万人,实现禁毒社会工作服务在城乡、区域和领域的基本覆盖。
记者了解到,2015年,青岛市所有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已经100%成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社区戒毒办公室配齐专职人员,对社区戒毒人员建档,实现社区戒毒人员“有地去、有人管、有档案”。据悉,从2008年6月1日开始,我国《禁毒法》正式实施,新增加了社区戒毒措施。2008年10月31日,青岛市在洛阳路街道办事处成立第一家社区戒毒机构。
2017年是山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全省三年禁毒人民战争的开局之年。今年3月,市南区湛山街道办事处获评2016年度省级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示范点。王策被山东省禁毒委与山东省妇联评选为山东省首届“十佳禁毒女社工”。也是青岛市第一位获得这一称号的社工。
[编辑: 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