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正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让老百姓共享发展,促进民生福祉新改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继续增强,是今后努力的目标。近年来,岛城大力开展扶贫脱贫工作,让生活在贫困线的居民感受了关爱、关注和帮助的力量,不仅告别了贫困,甚至还成为了致富的引领者,他们的致富故事,来自田间地头,来自蔬菜大棚,更来自一个个有力量的援手。
扶贫大棚产“金子”,日子越过越有劲
48岁的贫困户王春丽实现华丽变身,年收入从1万元增至12万元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实习生 杨阳 报道
半岛都市报4月20日讯 春日的大棚里气温20多摄氏度,48岁的王春丽忙得满头大汗。政府扶贫资金帮建起的两个草莓大棚,王春丽用勤劳完成了华丽变身,从年收入仅1万元的贫困户,脱贫成为村里的小康户,年纯收入达到12万元。“以前哪能想到过上现在的好日子,扶贫的政策好,日子越过越有劲。”王春丽说。
在平度市白沙河街道东李戈庄村的村后有一片扶贫大棚,大棚是去年用扶贫资金帮着建起来的,去年8月底种上了草莓,元旦前后开始上市,到现在已经卖了10万多元了,预计到5月底草莓下市能毛收入14万元。”王春丽擦了把汗,弯腰摘了一把红透的草莓让记者品尝。
大棚里分垄种植的草莓占地约1.7亩,成熟红透的草莓点缀其中,王春丽忙着采摘,好及时送到收购市场。“后面还有个大棚,现在到采摘后期了,我自己还能忙过来,前段时间忙得都得雇三四名工人。”王春丽说,这种雇人当小老板的经历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等到草莓季过去后,她打算还种点大蒜、小麦、花生,扣除肥料、雇工这些成本,一年能剩下大约12万元纯收入。
这样的收入在东李戈庄村算是中等偏上,按王春丽母子三人来算,人均年收入4万元的水平,已经远远将人均年收入4600元的贫困线抛在了身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王春丽的丈夫多年前患病去世,她既要还丈夫治病欠下的外债,还要拉扯一双读书的儿女。“那时候大女儿才11岁,儿子才6岁,靠种地家里挣不了多少钱,农闲时我就打零工,想尽办法一年才能收入1万块钱左右。”王春丽说,把大部分收入还债后,她经常连孩子上学的钱都拿不出来。
平度市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帮助贫困户脱贫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只是工作中的一项,“家里有学生的,我们结合‘雨露计划’提供助学金,有年迈老人的,我们结合大病救助的政策施展援手。”工作人员称,此外辖区机关干部还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并请来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讲课。
王春丽说,如今她大女儿已读大三,儿子读高二,等两个孩子都学有所成后,全家的生活会更好。而在东李戈庄村村书记刘进福的规划里,获益于扶贫政策的东李戈庄村下一步会变得更好,“以前村集体零收入,现在借助光伏项目,每年能有七八万元收入,这些钱要用在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上,打算修整道路,加装改造净化水,再多帮扶一下村里的老人,让大家都能从脱贫中受益。”刘进福说。
精准产业扶贫,摘掉贫困社区的帽子
□半岛全媒体记者 朱艳丽
下葛场社区,一个只有246户居民的小村庄,崂山风景区内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它的美丽风光。但受到崂山水库水源地流域的制约,下葛场社区不能开办集体工矿企业,集体经济非常薄弱。2014年,下葛场被认定为省级贫困社区。如今,下葛场顺利摘掉了“省级贫困社区”的帽子。它是怎么做到的?
以前数数崂山区经济发展落后社区,北宅街道下葛场总能排得上号。下葛场社区共有居民246户,其中低保户就有16户,残疾人有35人。居民主要以种植果树为主,农闲时出门打工,人均收入不到1万元。2014年,下葛场被认定为省级贫困社区,这是崂山区仅有的两个“戴帽”社区。此后,各种扶贫力量接踵而至,各显神通。
下葛场社区居委会主任尹京东说,“我们社区连续三年获得市级扶贫资金50万元,购置樱桃苗木800多株,整修园区生产道路900米。道路一修,这两年的樱桃节游客入园采摘率比往年增加了一倍。2015年,‘第一书记’帮助争取扶贫资金20万元,在社区东北流樱桃园区建设进园路;政府投资30万元修建了东坡提水灌溉项目;军民共建单位青岛预备役高炮师帮扶资金10万元,修建了拦水坝……”对于来自外界的每一次援助,尹京东都仔细地记录在册。
在各方的帮助下,下葛场开始有了内生的力量,脱贫走出了关键一步。但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关键还在于实施精准产业扶贫。2015年,结合下葛场的区位优势,崂山区为下葛场社区量身定制了一个精品果园项目,力图打造一个集采摘、观光、旅游、住宿、垂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全区。如今,昔日的荒山上已经路相通、沟成行,6000余棵猕猴桃、蓝莓、树莓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80余亩,蓝图中的精品果园已见雏形。2016年12月,崂山区发布贫困社区经济薄弱社区退出名单公告,下葛场摘掉了省级贫困社区的帽子。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