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邓华宁 董瑞丰)智利的天文观测、尼泊尔的灾害预警、肯尼亚的植物研究……记者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科院自2013年开始打造“人才、平台、项目”相结合的“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体系,目前,已建成9个海外科教机构,成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科技合作开放基地。
据介绍,这9个海外科教机构分别是: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尼泊尔)、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缅甸)、中-斯联合科教中心(斯里兰卡)、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智利)、南美空间天气实验室(巴西)、曼谷创新合作中心(泰国)。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2013年以来,中科院依托这9家海外科教基地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申请专利17项。其中,南美天文中心组织中智天文学家卓越研究团队,获得在智“国际科研组织”的地位,已完成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57篇。
在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联合科教中心,中科院与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各国以及欧美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围绕“第三极”环境变化开展长期动态监测研究。其首席科学家姚檀栋获颁2017年维加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
在非洲,中科院通过与肯尼亚等国的科研人员合作,共同开展非洲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同编写《非洲植物志》,这将为非洲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人才基础。
据悉,这9个海外科教机构发挥了平台和枢纽作用,促进中科院与相关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推进国内外科技界、产业界优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高端科技人才合作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政策建议与支撑。
[编辑: 焦琳]
相关专题: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