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蒜薹收获季。今年,全国多地蒜薹陷入价跌滞销困境,其中一些地方蒜薹收购价仅七八毛钱一斤,还不够付人工钱。为了不影响大蒜生长,有些蒜农忍痛将拔下来的蒜薹丢进了沟里,“只要把蒜薹从地里带走,免费自由采摘,还免费提供午餐”。但在山东兰陵县,地头蒜薹收购价最高到了3.2元/斤,平均也在2.6元以上,呈现出价格高、交易火爆、供不应求的景象。
聚焦供给侧发力,是新常态下强农兴农的主攻方向。对农业来说,所谓供给侧,主要是种什么、卖什么的问题;发力供给侧,主要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供更多质量优、市场好、价格高的农产品。显然,那些卖不出价、鲜有人买、不得不赔本处理的蒜薹,大多是低效供给或无效供给;高价位运行且十分抢手的“兰陵蒜薹”,才能称得上有效供给,才能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说,“兰陵蒜薹”为如何发力供给侧,提供了一个新鲜样本。
发力农业供给侧,聚焦点在农产品的质量上。“兰陵蒜薹”为什么价格高、市场好?品牌是个重要优势。这里的大蒜种植,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金奖。品牌要靠品质来保证。当地以砂质土壤为主,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区域地下水微量元素对大蒜来说近似一级肥水,使这里的蒜薹“肥、脆、甜、辣味适中、色泽好”,零售价一直比其他产区高1.5元左右,北京、上海等地居民比较认可。“冰火两重天”的蒜薹,展现的是农产品“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新态势,而如何提供更多高质量和安全的农产品,进而形成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优势,则是适应新常态、发力供给侧的要害和关键。
发力农业供给侧,不仅是农户的事,也是政府的责任。没有当地的好土壤,就没有今天的好蒜薹。换个角度,若土壤遭到污染或破坏,情形会怎样?当地政府为保护蒜薹生产,放弃了一些可能导致土壤污染的“发展机会”,看似无为,实则有为。绿色是农业的本色,安全是农产品的大敌。当地全程监控蒜薹的种植、采摘、用药、贮存等情况,杜绝了“害群之马”,为蒜薹撑起来安全伞。更为重要的,蒜薹是鲜食商品,各种风险多,当地推出的“兰陵蒜薹价格目标保险”,是全国第一个蒜薹价格保险,分散和化解了蒜农风险,有效避免了“丰产不丰收甚至入不敷出”。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力农业供给侧,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但各级政府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在改善环境、政策引导、优化服务上下功夫。
当然,“兰陵蒜薹”也遇到了新问题。今年,因冬天太暖、倒春寒等影响,出现“面包蒜”等灾害,全县蒜薹减产5-7%,影响了蒜农收入。专家介绍,如果掌握更多种植技术,科学配方施肥,灾害损失可以减小或避免。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蒜农科技知识的不足,也说明提高农民科技种植能力,也是发力农业供给侧的重要一环。
一根蒜薹,生动演绎了一幕农业供给剧。剧情中,有令人喜悦的情节,也有问题、缺憾和不足。如何弥补“短板”,放大优势,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从供给侧解决农业问题,“兰陵蒜薹”是一面镜子。
记者 孙秀岭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