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海宁
高考临近,近日,一些在线生成个性化“高考准考证”的链接,在朋友圈“刷屏”。识别二维码后,进入生成界面,用户上传姓名及照片,即可完成。多名网络安全专家称,类似链接来源鱼龙混杂,不排除不法分子通过这样的“创意”,获取公民照片及个人信息的嫌疑……(6月4日《新京报》) 这种个性化“高考准考证”并不是真正的准考证,而是一些商家趁高考之际推广品牌的一种手段。这种活动之所以会有“市场”,是因为有的人图好玩,有的人缅怀高考。表面上看,推出个性化“准考证”仅是一种娱乐,但实际上,这种“准考证”却存在安全隐患,须引起重视。
要想生成个性化“准考证”,用户必须上传姓名及照片,尤其是上传个人照片很可能带来风险,轻则个人照片或许在网上肆意流传,重则有可能造成个人财产损失,因为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用在银行个人移动支付等方面。
要想防止这种个性化“准考证”沦为“定时炸弹”,首先,用户自己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有专家建议,用户在使用类似生成器时,不要轻易泄露个人基本信息及照片,以免造成财产损失。问题是,如果用户不按要求上传个人信息,无法参与这种活动,而一旦参与就面临信息泄露风险。笔者认为,凡要求提供个人真实信息、人脸正面照的活动,用户应拒绝参与,因为安全比娱乐更重要。
我国《网络安全法》以及两高的司法解释已经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除此之外,我国《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也反复强调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有关方面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主动把这种类似“证件”生成等网络活动,关进监管的笼子,让其规范发展。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