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81年
讲述人:德州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王俊秋
“不管什么年代、什么环境,学习知识依然可以改变命运。”德州学院政法学院的王俊秋教授说。
王教授参加高考是在1981年,那个年代的德州,每百名考生大学的录取率只有个位数,所以高考考不上也是很正常。那时候没有现在如此紧张的学习氛围,但也是有早自习晚自习的,晚上9点多放学,回到家里吃吃喝喝就上床睡觉,即使高考前夕,也没有熬夜学习。王教授的老家在山东临邑县一个普通的村庄,高考时很少有家长接送考生,考完了回到家家长也没有特别关注考试情况。考试成绩公布时第一个知道消息的是王教授当时就读高中的校长,“只记得校长的情绪比我还要激动,填报志愿都是老师校长全程帮忙。”就这样,王教授被山东师范大学录取了。
她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当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于读书改变命运的渴望以及想要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冲动。学生学习都很主动,学习的热情比较高涨。当时的学习资料不多,老师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然后通过刻版、油印,发到学生手中,同学们都如获至宝,这些学习资料比起目前市面上卖的高考复习资料要简陋得多,但是那里面凝结着“心血”。
“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对我们的期望很大,使命感就油然而生。”王教授说,纯粹为了学习知识的感觉很美好,她希望即将踏上高考征程的年轻人们一定要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编辑: 张珍珍]